图书前言

本书第1版出版于2004年9月,在使用过程中得到许多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我们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全书内容更加翔实和新颖,更加符合IEEECS/ACM的系列计算教程(CC2001~CC2005)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对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的建议。

我们编写计算机导论教材追求的目标是体现6个字的特点——广、浅、新、易、趣、思。即知识面广,要能包括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各主要方面; 层次浅,每一部分内容的介绍不宜太深入; 内容新,要能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 通俗易懂,要适合一年级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 激发兴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 引导思考,本课程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为学好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第2版共分9章,主要内容及与第1版的对应关系如下。

第1章计算机发展简史。与第1版的第1章对应,主要是补充了近几年的最新发展及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等内容,充实了对各代计算机代表机型的介绍及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的介绍。

第2章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与第1版的第3章对应,主要是补充了对核心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简要介绍,使学生尽早从总体上了解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构成。

第3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第1版的第2章和4.1节对应,将第1版中4.1节内容融入第2章进行统一介绍,同时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和补充,如更新了关于内存储器、外存储器、主板、总线、数据表示的大部分内容,补充了多媒体技术的介绍。使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介绍更为充实、系统和新颖。

第4章操作系统与网络知识。与第1版的第4章(去掉4.1节)对应,操作系统部分,充实了对UNIX、Linux的介绍,增加了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介绍; 计算机网络部分,充实了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发展历程和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介绍,充实了因特网应用的介绍,增加了网络连接设备和因特网接入方式的介绍。更符合作为导论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5章程序设计知识。与第1版的第5章对应,简化了具体程序设计知识和数据结构知识的介绍,充实了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总体介绍及程序设计风格、算法设计与分析等内容的介绍,更便于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的作用,增强以后学习这些课程的针对性。

第6章软件开发知识。与第1版的第6章对应,数据库部分增加了对数据库的新发展——分布式数据库、XML、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内容的介绍; 软件工程部分充实了对面向对象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软件开发的新知识。

第7章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新增加的一章,把原来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简单介绍扩展成了一章的内容,介绍了目前计算机系统常见的安全威胁及常用的反病毒技术、反黑客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据认证技术及相应的职业道德问题。使学生尽早具备基本的应对安全威胁的知识和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第8章计算机领域的典型问题。与第1版的第7章对应。补充了中国邮路、西尔勒中文小屋、生产者—消费者等问题的介绍,并归类为图论问题、算法复杂性问题、计算机智能问题、并发控制问题等4大类进行介绍,同时补充了关于机器人、人工智能的不同观点等内容的介绍。

第9章计算机学科方法论。与第1版的第8章对应,对12个核心概念的介绍都给出了相应的实例,各种数学方法的介绍也都有实例支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对于教师: 第2版保持了第1版的特色,仍然定位在对计算机专业做一个绪论性的介绍,不求深度优先,但求广度优先。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知识体系及学习(研究)方法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师讲授时应以提高兴趣、总体了解为主,适当掌握介绍内容的深度。第2版中,每章除习题外,还增加了思考题,习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每章的基本内容,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有关文献,对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教师可选部分或全部习题留给学生做,并对思考题给予适当的引导。

对于学生: 该书内容比较全面,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由于篇幅限制,每部分内容的介绍相对简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借助图书馆、互联网找一些相关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阅读、学习和深入思考。争取做到在对整个专业知识体系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入一些的理解和思考。对于习题,要在理解书中内容的基础上去做,对于思考题,应在进一步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去思考。

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工作主要由袁方执笔完成,王兵(第8章)、李继民(第9章)、张明和王煜(41节)、蔡红云和张彬(42节)、王苗和史青宣(52~53节)、陈昊(61节)、李珍(76节)、王亮(12节)分别参与了部分章节内容的讨论、审阅和校对工作,王帅和刘海博绘制了书中的插图。

本书的编写参考了大量的书籍和报刊,并从互联网上参考了部分有价值的材料。为此,我们向有关的作者、编者、译者和网站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涉及内容非常多,虽然各部分内容都经相关比较熟悉的老师审阅把关,但限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定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