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脉东北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0°3′~103°52′和北纬26°03′~29°18′之间,由攀枝花市(含米易、盐边2县)和凉山州(西昌市、普格、宁南、会东、会理、德昌、盐源、木里、冕宁、喜德、越西、甘洛、昭觉、美姑、雷波、布托、金阳17个县市)组成,共计2市18个县。它东与乐山市的峨边、马边二县以及宜宾地区的屏山县接壤,西和西南面及南和东南面隔金沙江与云南省的中甸、宁蒗、华坪、永仁、元谋、禄劝、东川、会泽、巧家、永善、绥江等县相望,北面与甘孜州的乡城、稻城、九龙等县和雅安地区的石棉、汉源县相依。攀西地区地处长江上游,位于大西南的腹心地带,是国家资源综合开发的重要区域。总面积为67 857km2,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190%。总人口数为4597万人,包括汉、彝、藏、回等30多个民族,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45%。

  攀西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带,西跨横断山系,地形崎岖,地貌复杂多样,山高谷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大,高差悬殊,主要以山地地貌为主,为中等高度山、高山地形,峰峦重叠,山川相间,河流纵横,切割强烈,谷深坡陡,山脉多系南北走向,形成了河谷、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山原等十多种地貌类型。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由北向南深嵌在山地之中,均系长江水系,支流众多,纵横交错,安宁河谷是境内惟一的宽大河谷。区域内东南部雷波县金沙江谷底水面最低海拔为325m,西北部木里县境内的夏俄多季峰最高海拔为5958m,地势高差达5633m。

  由于攀西地区地形起伏巨大和山脉、水系的走向不同,境内气候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域和垂直分布的多层次立体差异,故民间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等是攀西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攀西地区是以亚热带气候为基带和以南亚热带气候型为主的区域,同时拥有我国北方的光照和南方的热量条件,年均气温高达20℃, ≥10℃的积温达7500℃左右,年降雨量多在600~1400mm之间,日照时间为2200~2600h。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位置、复杂多变的地形和地貌、优越的气候和光热条件、多样的生态类型和环境,赋予了攀西地区十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攀西地区是一块得天独厚、举世罕见的“聚宝盆”。

  据《四川植物志》编委会统计,四川有高等植物约10 000余种,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而据资料报道,攀西地区有高等植物约5000余种,占四川省总数的50%以上,是四川省植物资源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加之,第四纪冰期在四川省内为山麓冰川,对四川省影响不大,攀西地区成为生物最重要的避难所,因而植物区系组成十分古老、复杂、丰富,保留了许多珍稀、濒危、特有及孓遗植物,成为攀枝花苏铁、珙桐、领春木、连香树、水青树、澜沧黄杉等“活化石”的故乡,是这些植物种类的集中分布区域。另外,由于植物类群蕴藏量极为丰富,攀西地区还是植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因此,受到国际植物学界以及国内外植物学家的高度关注。

  由于种种原因,对攀西地区的植物种类、分类缺乏系统整理,导致资源家底至今不清,远远不能满足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需要。因此,《四川攀西种子植物》的编写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为了摸清攀西地区的植物资源,了解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分布规律,编者长期致力于攀西地区的植物研究,经过三十余年广泛的野外调查,采集、鉴定和查阅了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植物标本馆所藏该地区的植物标本,并参考了大量有关资料,发现和发表了一些新植物种类,收集、整理共计180个科4558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种子植物,并以此为基础编著了《四川攀西种子植物》。为便于研究和参考,并密切联系当地野生植物的实际情况,书中不仅具有科名、属名、种名和中文名、拉丁学名的对照,还记载了每一种植物的别名、性状、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简要的经济用途等内容,是一本内容较为完整、种类丰富的植物分类学专著。

  《四川攀西种子植物》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攀西地区至今没有一本“植物名录” 的空白,为深入研究四川省和攀西地区植物及编写《攀西地区植物志》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对研究世界和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植物分类学的系统演化、植被、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大的科学指导意义。另外,攀西地区植物种类繁多,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包括果树类、淀粉类、花卉类、药材类、鞣料类、芳香类、油脂类、纤维类、生物碱类、树脂类、橡胶类、饲草类等,因此,《四川攀西种子植物》对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攀西地区植物资源,维护长江上游的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书除本人撰写了108个科外,孟秀祥(中央民族大学)撰写了19个科,冯金朝(中央民族大学)撰写了5个科,夏明忠(西昌学院)撰写了4个科,罗强(西昌学院)撰写了16个科,李晓江(西昌学院)撰写了16个科,蔡光泽(西昌学院)撰写了4个科,任迎虹(西昌学院) 撰写了3个科,杨红(西昌学院)撰写了3个科,袁颖(西昌学院)撰写了2个科。全部文稿的补充、修改、统稿、定稿、校稿以及目录的编排等均由本人完成。

  四川大学已故著名植物学家方文培教授生前非常关心攀西地区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工作,鼓励我们利用身处攀西地区的有利条件,在摸清攀西地区植物种类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一本“植物名录”,如今此书得以完成,谨以告慰方老的在天之灵。

  鉴于经费、时间不足等原因,有些种类还未被收录、记载,有待于今后继续补充完善。另外,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