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本次会议上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997年、2000年和2006年,我社按照当时社会的需求,先后出版了三套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材,受到全国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用户的好评。

未来几年内,各行各业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的缺口,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中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因此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教育部“学制要缩短、课时要压缩、相关专业要打通、强化技能培养”的要求,结合教育部关于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和劳动部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并考虑到目前我国各就业岗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以及培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就业等因素,我们组织北京、江苏、四川、河北、黑龙江等省市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以及多家IT企业技术专家,遵循“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编写了本套教材。

本套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以提高使用者的职业能力为重点,具有以下特点。

 (1)  定位: 面向接受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中职(包括社会培训)学生,突出中等职业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当前新的教学理念。

 (2)  体系: 突出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以满足新教学需要为首要目标,使学生学习后可以尽快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

 (3)  内容: 反映技术发展,体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突出实训。选择大量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案例,力求任务明确、步骤翔实、练习有度、易学易用。

 (4)  服务: 为教师提供培训和交流服务。

本套教材的核心就是采用“项目教学法”理念。该理念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模式,以“项目”为中心,以具体的应用案例组织知识点,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先不讲理论,只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学会应用,再回头讲理论,理论以够用为度。这种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职业能力。

为方便教学,我们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http://www.tup.com.cn)上提供了教学素材供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使用的教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所需教材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衷心希望全国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专家与我们联系,帮助我们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材建设。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欢迎用户们指正。联系方式: 010-62781809, shuaizhq@tup.tsinghua.edu.cn. 

丛书编写委员会2007年9月 Internet及网络基础丛书序前

言中职·清华版“十一五”规划教材·计算机

  “用体验阐释知识,将体验变为技能,用技能提升知识的理解,用理解去升华技能。”如何更好地使技术教育与社会实际用工需求和工作技术要求相接轨,改变教学方式使之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适应,倡导实用、适用、够用与必备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接受知识,这些是编写此教材的初衷。

突出“渔”而不是“鱼”.  本书力求打破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突出实用性和适用性;融入技能体验的认知模式,避免基础内容学习的枯燥性;结合生活实践阐述知识,分解难度,传授技能;以应用为背景,从形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终极目标不是“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用”;体现直接知识的学习和使用价值,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间接学习价值。 

为此,经过充分调研,本教材合理地选择了教学内容,并采用了有效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能用最少的时间感知、掌握最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快速地适应实际工作。

本教材的主要特色:

1. 学习内容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明确。

2. 根据工作、生活实际需要组织学习内容,学以致用。

3. 体现IT教育的先进性,摄取最新知识、技术和全面的操作方法。

4. 适应职业技能学习的认知规律,融入技能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创新元素。

5. 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容易接受,便于掌握。

6. 以图表的方式呈现知识和技能,达到了理想的视认效果。

本教材由韩桂林主编,参与编写的人员有:门红军(第1~3章)、周开敏(第4~6章)、杨敬(第7、13章)、王蕾(第8章)、张蕾(第9章)、陆郁(第10、11章)、周秋实(第12章)、李强(第14章)、李宏伟(第15章)、韦树国(第16章)。感谢韩祖德老师的指导和大力帮助。

局限于作者的认知水平,书中不足之处,望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职业教育教学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技术,愿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技术,为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编 者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