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计算机成为人类常用的现代工具,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应当了解计算机,学会使用计算机来处理各种的事务。
学习计算机知识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原理入手,注重理论和概念;另一种是侧重于应用的学习,从实际入手,注重掌握其应用的方法和技能。不同的人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多数人来说,计算机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应当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对于应用性人才来说,显然应当采用后一种学习方法,根据当前和今后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围绕应用进行学习。
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并不排斥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一种是金字塔模型,亦称为建筑模型,强调基础宽厚,先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打好基础以后再联系实际应用;另一种是生物模型,植物并不是先长好树根再长树干,长好树干才长树冠,而是树根、树干和树冠同步生长的。对计算机应用性人才教育来说,应该采用生物模型,随着应用的发展,不断学习和扩展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孤立地、无目的地学习理论知识。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以下的三部曲: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这适合前面第一种侧重知识的学习方法。对于侧重应用的学习者,我们提倡新的三部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传统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减少了初学者在学习上的困难。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应用型人才。
检查学习好坏的标准,不是“知道不知道”,而是“会用不会用”,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应用。因此希望读者一定要重视实践环节,多上机练习,千万不要满足于“上课能听懂、教材能看懂”。有些问题,别人讲半天也不明白,自己一上机就清楚了。教材中有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不一定在课堂上由老师讲授,而可以指定学生通过上机掌握这些内容。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历来倡导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应用的正确方向,要求构建以应用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大力推广新的教学三部曲,这是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2006》中作了充分的说明。本丛书完全符合并积极贯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指导思想。
这套《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规划教材》是根据广大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迫切需要而精心组织的,其中包括3个系列:
(1) 应用型教材系列。适用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本科院校和基础较好、要求较高的高职高专学校。
(2) 高职高专教材系列。面向广大高职高专院校。
(3) 实训教材系列。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都可以选用这类实训教材。其特点是侧重实践环节,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理论讲授)去获取知识,掌握应用。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套教材是从1999年开始出版的,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读者的意见,几年来多次修改完善,选题不断扩展,内容日益丰富,先后出版了60多种教材和参考书,范围包括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必修课教材、选修课教材和自学参考的教材。不同专业可以从中选择所需要的部分。
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我们遴选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校优秀教师分别作为本丛书各教材的作者,这些老师长期从事计算机的教学工作,对应用型的教学特点有较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由于指导思想明确、作者水平较高,教材针对性强,质量较高,本丛书问世7年来,愈来愈得到各校师生的欢迎和好评,至今已发行了240多万册,是国内应用型高校的主流教材之一。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向全国推荐。
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正在蓬勃发展,许多问题有待深入讨论,新的经验也会层出不穷,我们会根据需要不断丰富本丛书的内容,扩充丛书的选题,以满足各校教学的需要。
本丛书肯定会有不足之处,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
《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规划教材》主编 谭浩强2006年10月1日于北京清华园
人类所表现出的创造力,几乎都没有像互联网及现代通信技术那样,能够如此广泛和迅速地改变社会。然而,尽管这些变革非常显著,我们消化和学习的过程却只是刚刚开始。
培养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高等院校及培训机构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影响到未来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对于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宋文官教授主持编写了电子商务应用性人才培养系列教材,其目的是探索学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为电子商务应用性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参考。
教育高地建设是上海市教委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决策,切实加强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大举措,目的是促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电子商务专业是上海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之一。本系列教材是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成果之一,是面向应用性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教材,课程设置较为全面、科学。教材的特点是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这是因为系列教材的作者是来自教学第一线,并有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
电子商务专业究竟应开设哪些核心课程?每门课程包括哪些内容?课程之间如何协调?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相信本系列教材的出版会对电子商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本系列教材的作者不断探索电子商务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电子商务教材。
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 琪2006年4月
数据库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登上了历史舞台。几十年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相继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dBase、FoxBase、FoxPro、Oracle等。Access是微软公司Office办公套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和向导,即使没有任何编程经验,也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操作来完成大部分的数据库管理和开发工作。Access功能强大,可以处理公司的客户订单数据,管理自己的个人通讯录,还可以对大量科研数据进行记录和处理。虽然Access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它功能强大,容易使用,适应性强,目前已经成为用户选用中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工具之一。
本书以Access 2003版本为基础,从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Access数据库的基本功能与基本技术,通过一个个操作实例详述了创建Access的数据库对象(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创建Access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方法与技术。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无须掌握“代码编程”的方法,只要掌握Access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一般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开发一个实用的、Access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作为一本教材,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易读易懂、图文并茂
本书通过实例的方式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使用图形说明上机操作的结果,读者可以通过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的方式,掌握Access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
2. 问题驱动模式
在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的计算机教学思想和方法,以“问题的提出→任务与步骤→归纳分析”的问题驱动模式,介绍Access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在章节中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介绍知识的章节,一种为以解决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任务、操作步骤的任务类型的章节。
在任务类型的小节中分为三部分内容。
(1) 问题的提出
在小节的开头,给出问题的产生背景并提出相关的具体问题。
(2) 任务与步骤
针对提出的问题,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操作实例”题例中的说明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任务目标,通过解题的“操作步骤”介绍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
(3) 归纳分析
针对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中出现的知识点、难点,给出相关的概念、注意点和概要的总结。
3. 贯穿全书、面向应用的“操作实例”
本书以面向应用为宗旨,从系统开发的角度,通过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实例“格达公司”贯穿本书各章,通过各章的一个个操作实例不断向“格达公司”数据库中添加数据库对象,完善“格达公司”数据库。
通过这些操作实例使读者不仅能学会Access的基本操作方法与创建数据库对象的基本技术,同时还能够掌握面向应用的系统开发知识与技术,在学完本书内容并完成上机练习题后可以开发出一个基于“格达公司”数据库的Access应用系统,即“格达公司信息管理系统”.
4. 总结提高
本书每章都有对知识点的总结,即“本章学习要点”,便于读者复习本章知识点并进行总结与归纳。在提高部分给出一些概括性强的方法与知识内容。
5. 知识扩展
本节内容是为学生选学准备的,通过这部分内容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有一定难度的、相关的技术与知识。
6. 思考与练习
在思考与练习部分将习题分为两个类型。
第一类为思考题,是为复习本章理论知识内容准备的。
第二类为上机操作题,是为复习本章上机练习的内容准备的。
本书内容分为9章。
第1章通过对Access的概述,介绍了Access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扩展”中介绍了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历程,引导读者进入Access数据库的世界。
第2章介绍了创建Access数据库的基本内容,以及数据库的结构、表的结构。在“知识扩展”中简单介绍了数据库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的基本方法,为后面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打下基础。
第3 ~8章通过一个个操作实例介绍创建主要的数据库对象表、查询、窗体、报表、宏与模块的方法与技术,为使用Access数据库以及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打下基础。
第9章介绍了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一般方法,以开发“格达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为实例,介绍了如何使用与创建Access的数据库对象,并通过主控界面、系统菜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过程。
本书由邵丽萍统一编写提纲及统稿,并编写了第1、2、3章,张后扬编写第4、5章,朱红岩(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编写第6章,邵光亚编写第7章,王英编写第8章,孙毅、曹自翔编写第9章。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请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