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变态心理学》(Understanding Abnormal Psychology)一书的作者Neil Frude是英国卡迪夫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我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清华大学蔡署山教授希望我们心理和认知研究中心能够出版一个译著系列,委托我负责翻译此书。

Neil Frude所著的这本《变态心理学》与其他西方人所著的同类学术著作相比较,最主要的特点是其逻辑体系比较符合东方人的阅读和思维习惯,读起来条理清晰、亲切易懂。全书由九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言中介绍了变态心理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同时也介绍了有关心理障碍的不同理论模型,并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模型走向综合的观点。第二、三、四章分别介绍了焦虑障碍、进食障碍和情绪障碍,每一种障碍都分别从其外在表现、病因学、影响因素及其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作了详尽的说明,这些说明深入浅出,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对于心理健康专业人士都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第五章专门讨论精神分裂症,对于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病程、病因及其诊断、治疗和护理提出了科学而又独到的见解。第六章到第九章分别是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器质性障碍和学习障碍。对于性功能障碍不仅从生物学角度,还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了探讨;器质性障碍着重介绍了由脑损伤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强调的是生物学和生理学基础对于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影响作用;学习障碍中主要探讨了与智能障碍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干预和预防。这九章内容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阅读此书能够使读者全面、系统而又具体地了解变态心理学。

此书的另一特色是用设计精巧、表现生动的研究阐述观点,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加以表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作者为了说明“仅从行为表现上难以判断‘正常’抑或‘变态’”,引用了这样一个研究:设计者和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八名心理健康人士假装成精神病人到精神病院去看病,他们分别向医生叙述——始终听见一个声音在头顶盘旋着,重复地说着“空的”、“迟钝的”和“抨击”等话语。除了这个症状,这些“假病人”没有显示出其他任何问题,但是,他们最终全部被医院接收,其中七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在住院期间,他们表现得相当正常,开始记录他们每天观察到的内容。同病室的那些真病人倒是对他们作出了正确“诊断”,认为这些假病人是记者,他们正在精神病院作一项关于“人生”的研究课题;而临床医生则在他们的病案报告中将这些“持续记录”行为解释为“症状”。可笑的是,这些“假病人”平均被关在精神病院19天,期间没有一个人被医院的专业人士发现是假冒的。在放他们出院时,大多数被描述为“精神分裂症、间歇期”。基于这个研究的结论是,一旦人们被关进了精神病院,他们的任何活动,甚至是正常的活动也会被认为是变态,他们不再会被当做正常人看待了。另一个研究则更进了一步。研究者先通知有关精神病院,近期会有一个或更多的“假病人”进入该院,要求医院的工作人员能够分辨哪些是“假病人”。结果被工作人员认为是“假病人”的患者,至少占全部病人的1/5。在有些病案中,同一个“真病人”同时被好几名专业人员认为是“假病人”。而事实上,并未送任何“假病人”进入精神病院。换句话说,所有被专业人员认出的“假病人”其实都是以前被他们诊断过的“真病人”。这些研究设计不但思路巧妙,而且寓意非常深刻。我们对“正常人”的观察和判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此书在基本诊断和治疗的观点上主张整体化模式,不囿于某一学派观点而博采众家之长。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带偏见的科学态度。在作者看来,任何一个模型都不可能独立地对所有心理障碍作出满意的解释。例如:生物学模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某些症状(例如痴呆和精神分裂)的原因,但是这个模型对于恐惧和某种类型的抑郁(例如由丧失亲人导致的抑郁)就很难提供满意的解释。行为模型和认知模型也许能够更好地解释恐惧类的问题,而对于由丧失亲人导致的抑郁症状的解释,也许用那种着力于社会关系和心理动力过程的模型更为有力。总之,没有哪一个单独的模型能够全面解释各种心理症状,即使针对一种症状也如此。也许某种症状最一开始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生物学方面的,但是我们要想了解患者对症状的各种反应及其所受的煎熬,就必须同时考虑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因素。本书极力主张并努力整合各种不同观点和模型,使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对不同心理变态症状作出较为全面的解释。

本书各章的译者分别为:李虹,第一章;张宜彬,第二、八、九章;陈石,第三、六、七章;张会平,第四、五章;陈石翻译并整理了主题索引。

由于我们的翻译水平有限,书中如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李   虹

2008年5月14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