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能够满足社会与专业本身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文科类专业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交叉、渗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是不可忽视的新学科的一个生长点。加强文科类专业(包括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一些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是培养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文科人才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指导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重新组织制订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下面简称《基本要求》) . 

《基本要求》把大文科各门类的本科计算机教学,按专业门类分为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等三个系列,按教学层次分为计算机大公共课程(也就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小公共课程和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文科某系列(比如艺术类)各专业的学生都要应知应会的。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之上,为满足同一系列某些专业共同需要(包括与专业相结合而不是某个专业所特有的)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第三层次,也就是使用计算机工具,以计算机软、硬件为依托而开设的为某一专业所特有的课程。

《基本要求》对第一层次课程与第二层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

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由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Internet基本应用、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基础等15个模块构筑。这些内容可为文科学生在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对文科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基本保证,起着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

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或者在深度上超过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相应模块,或者是拓展到第一层次中没有涉及到的领域。这是满足文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要的课程。这部分教学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其专业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这些课程包括:微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电子政务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以及与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相关的许多课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规划教材,就是根据《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它可以满足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各层次教学的基本需要。 

对教材中的不足或错误,敬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卢湘鸿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卢湘鸿 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前  言

进入了多媒体网络时代的计算机,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了人们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应用计算机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信息,协同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虽然目前我国大学文科专业都已开设了必修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并且随着社会对文科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方面要求的提高而逐步增加了后续课程和学时。但是我国大学文科专业计算机的教学情况,从总体上说,与信息化社会及专业本身对计算机方面的要求,都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对文科各个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方面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对文科计算机教育按分类指导进行教学,更加完善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内容,不断提高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订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本要求(2006年版)》,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2006年10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下面简称《基本要求》) . 

《基本要求》由概论、课程与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估3部分组成。

《基本要求》中的主体(课程与内容)就是根据文科本科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和艺术专业3大系列,以及文科计算机大公共课程(也就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与计算机小公共课程不同教学层次的不同需要提出来的。

其中,计算机大公共课程按模块化形式进行设计,由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图形图像的制作与处理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因特网) 基本应用、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基础等15个模块组成。这些内容都是文科学生应知应会的。这是培养文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保证,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计算机小公共课程是根据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和艺术类3个系列专业的不同需要分别提供的,具有更多的专业特色。这部分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其专业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根据社会对大学毕业生以及大学生自身专业对其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要求,大学各专业今后仍然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上普遍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的必要。

本书是根据《基本要求》公共课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

全书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 XP、中英文键盘输入法、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多媒体应用基础、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 CS、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使用、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网页的制作和常用工具软件等13章,并配有丰富的例题和大量的习题,以方便教学。

本书可以满足36~80学时(其中上机不少于一半学时)的教学需要。分4个层次安排: 第一层次,安排36学时,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 XP、中英文键盘输入法、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Internet的使用为基本内容,重点是掌握文字处理的技能与Internet的基本使用(包括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第二层次,安排54学时,除了熟练掌握第一层次规定模块的内容外,还需掌握多媒体应用基础、图像处理软件 Adobe Photoshop CS,以及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的基本使用等内容;第三层次,安排72学时,除了第二层次规定的内容外,还需比较全面地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3以及网页的制作等内容;第四层次,安排80学时,除了第三层次规定的内容外,还需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和常用工具软件等内容,即对全书内容进行教学。

当然,如何安排教学,应从不同专业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工作与专业本身对计算机最需要的基本要求出发,并考虑到学时的允许,以及软硬件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条件,来决定在教学中对知识模块的取舍。

本书由卢湘鸿组织编写并任主编。提供本书初稿的主要有: 卢卫(第2、5、9、10章)、卢湘鸿(第1、3章)、陈洁(第6、7、8章)、吴志山(第13章)、徐娟(第12章)、隋莉萍(第11章)、潘晓南(第4章)。参加一些章节部分内容、例题及习题初稿编写的有: 刘佳、陈勇军、何伟红、李亚弟、罗赛杰、喻炜等。全书最后由卢湘鸿审定本书前言中编写者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本书能够满足当前大学文科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基本需要,也可作为其它非计算机专业公共课和等级考试培训班的教材,还可满足办公自动化人员的自学需要。

由于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日新月异,书中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与读者指正。

作 者2007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