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    一

      胡桂兰说得好:网商其实就是一群狼。

  胡桂兰是谁,以前没听说过。看了她这本《完美狼团队—— 打造高绩效网商》,算是认识了。我曾经从方方面面思考过网商,但就是没有从“狼”这个角度观察过它。胡桂兰这个视角十分独特,掩卷深思,还真是那么回事。

  胡桂兰提到“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3个字”:狼来了。是呀,为什么不说“老虎来了”呢?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化为一种理论化的说法:为什么小的可以是好的,而大未必佳呢?或者更明确地说,为什么中小企业也可以具有全球竞争力,而不一定非得做大做强呢?

  中国加入WTO,人们说狼来了。然而当我们真的走向世界,环顾四周时,却不禁发出疑问:狼在哪儿呢?从竞争对手畏惧闪烁的眼光中发现,原来我们就是狼。中国人为什么具有让别人说我们是狼的竞争力?从网商的成长中,我们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问题理论化,表述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当需要总结中国经验时,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想学习中国那些关起门来称大王的巨型企业,但他们没法无视那些抱团打天下的中小企业网络。中国产品遍布世界的本质,就是这些狼来了。

  《完美狼团队—— 打造高绩效网商》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一个隐喻。

  我们需要从经济样式的角度理解“狼”这个隐喻,看它到底比喻的是什么,给我们最大的启发点在哪里。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狼”具有一种不同于“虎”的游戏规则,是一种新的国际竞争法则。狼代表着范围经济,虎代表着规模经济。狼的竞争方式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生产;虎的竞争方式适应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

  范围经济说的是,品种越多,规模越小,成本越低;规模经济说的是,品种越少,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如果把品种含义,扩大为“异质性种类”,狼的生存方式,是差异性很大的一群小个体,靠打群架战胜对手;虎的生存方式,是“求同”到一山难容二虎的程度,在单打独斗中靠做大做强取胜。

  本来,狼与虎是不分高下的。钱德勒认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工业资本主义的两大原动力。也就是说,狼与虎是工业资本主义两种原动力级的生存方式。由于时势正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所以虎更厉害的时代,正让位于狼更厉害的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狼性就是范围经济性、品种经济性。

  我们来“验算”一下胡桂兰的归纳,是不是符合这个道理:

  第一,《完美狼团队—— 打造高绩效网商》说:“狼有极强的团队精神,狼基本不吃独食,狼会想着其他狼,如自己团队内的老狼、病狼、弱狼、残疾的狼、生完孩子的母狼等;一只狼虽然害怕老虎、野豹,但是一群狼能够让老虎和野豹吓破胆,逃之夭夭……”范围经济中,小的之所以能够成为好的,就在于小的与小的之间,存在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当中小企业与生产区的协调成本,低于大企业与它内部车间的协调成本时,一群小的就可以战胜一个大的。

  第二,《完美狼团队—— 打造高绩效网商》说:“狼在战斗中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网商也一样,他们凭借劣势成长,由小而大,由弱到强,一直是努力寻找和积极地用最小的投入换最大的回报。甚至‘空手套白狼’成为很多网商起家的秘诀,借势而动,借船出海成为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范围经济中品种多样化定制,或者个体之间差异化生产,之所以具有经济性,是由于借助共享的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性资源、共享的社会网络这些“借”来的东西,分摊了每一只狼的成本,因而比完全依靠资本专用性来竞争的虎更加经济。

  第三,《完美狼团队—— 打造高绩效网商》说:“狼是最善于交际的动物之一。它们并不仅仅依赖某种单一的交流方式,而是按需使用各种方式,它们嚎叫,用鼻尖相互挨擦,用舌头舔,采取支配或从属的身体姿态,使用包括唇、眼、面部表情以及尾巴位置在内的复杂精细的身体语言或利用气味来传递信息。网商团队一般比较小,而且无论店主还是员工处境基本相同,网店中大家命脉相连、沟通频繁、交流广泛,也培养了交流的技能和技巧。”数字化时代的范围经济,就是网商经济。网商集群与意大利集群同样是中小企业的集群网络,但差别就在于前者充分信息化,而后者的信息交流方式已落后于互联网时代。现在的狼,舔鼻子也必须用互联网来舔。

  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应该把形势看得更清:一切仅仅是做大做强的企业,从发展趋势看,都是纸老虎,例如美国那几家金融、房地产、汽车行业中摇摇欲坠的巨无霸……;相反,一切做小做活的企业,从发展趋势看,都是狼团队,例如活跃在阿里巴巴上的网商。

  狼与虎谁强谁弱,归根结底,要取决于环境的特点。虎的环境是简单系统环境,而“网店与狼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简单环境适合机械系统,复杂环境要求生命系统。今天环境正从简单变向复杂,因此要求系统从使蛮力的机械体,转向灵活协调的有机体。

  向狼学习,实质是让组织成为社会有机体。了解了这一点,组织这个“有机体”到底是仿效狼,还是仿效别的生命体,就不那么重要了。对这本书,要看得进去,还要跳得出来。 

        姜 奇 平  

   《互联网周刊》主编

  

  

  

  

  

IV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