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位于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一个多民族平等、互助、和谐,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贵州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56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2006年同1949年相比,全省生产总值由6.23亿元发展到226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44元发展到5750元,财政总收入由0.28亿元增加到448.66亿元。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较差,与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省区相比,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主要表现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形势严峻,有些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繁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维护稳定的压力很大;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突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然而,贵州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贵州具有生物、能源、矿产、自然风光、气候、文化和劳动力资源;二是贵州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开发实力;三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使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和利用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就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编写《贵州省情教程》的目的,是为了贯彻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将省情知识教育作为全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使高等学校大学生在掌握各项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的本质特征,把握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热爱贵州、开发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为实现富民兴黔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

打开贵州的知识宝库,它向世界充分展示:

这里是古生物的王国,又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工作者在贵州的遵义、凯里、关岭、兴义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群,包括三叶虫、海百合、贵州龙等,表明在五六亿年前,今贵州高原就是古生物的王国。

黔西观音洞、桐梓岩灰洞、盘县大洞等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2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块土地上,他们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相应的高原远古文化。黔西观音洞遗址是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代表,因而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在桐梓岩灰洞发现的人牙化石被命名为“桐梓人”。桐梓人属于尚保留若干晚期直立人特征的早期智人。此外,还有属于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大洞人和属于晚期智人的穿洞人、兴义人等。因而,贵州是世界古生物的王国,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又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独特的旅游地。贵州特殊的地貌、气候环境和地质构造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有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贵州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与多种类型的气候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农作物品种在贵州都能生长,全省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有近6000个品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7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15种,二级保护植物有59种。全省有药用植物3924种,占全国的80%。全省饲养的主要畜禽有3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有920多种(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87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5种,二级保护动物有72种。二是有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资源。受地形的影响,贵州沟壑纵横,河流较多,河床较陡,天然落差较大,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可开发量1683万千瓦;全省煤炭保有储量507.28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与水能资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资源优势。三是有多种矿产资源。在贵州的地质历史上,经历了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成矿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的矿产有12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76种,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的有41种,优势矿产主要有铝、磷、锰等。

这里瀑布、溶洞、天生桥、石林、峡谷、溶泉、森林等星罗棋布、珠联璧合地组合在一起,似一幅幅彩墨画卷,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006年,全省有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因而,贵州成了中外游客仰慕的“公     园省”。

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冬季最冷的1月大部分地区在3℃~   6℃之间;夏季最热的7月大部分地区在22℃~26℃之间。全省大部分地区的空气湿度为80%左右。在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上,贵阳市名列第一,获“中国避暑之都”称号;六盘水市名列第六,号称“凉都”。

这里是多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大家庭,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百花园。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贵州的民族呈交错杂居和成片聚居状态。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尤其是杂居区的少数民族同胞都通晓汉语普通话,并以汉语作为民族间交流的基本工具。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但一般不作为交流的工具。贵州民族的居住特点和语言文字特点,十分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各族人民长期保持着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各族人民在共同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和共同的生产劳动中,结成了深厚的民族友谊,共同为贵州的开发作出了历史的贡献;贵州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共同进行贵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创了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新纪元。

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戏剧、民族建筑艺术、民族习俗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有30多项。在贵州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包括夜郎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2006年,贵州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近3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9处。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多元独特、优势突出的文化资源。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地,又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一片热土。1930—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第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第六军团等在黔桂边区、黔东、黔北、黔西北等地开展革命斗争。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到达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引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红军在贵州活动期间,先后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等红色政权组织,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火种。

贵州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早在夜郎时期,这里就已经发展成为“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社会。但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的诸多原因,贵州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发展十分缓慢。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正式建立行省;到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进行“改土归流”以后,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同中原地区相比,晚了一千多年。因此,贵州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财富。所以,在历史上,贵州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所谓“人无三分银”,就是过去贵州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贵州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物质技术基础,“人无三分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进入21世纪后,通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推进新阶段的扶贫开发,贵州的发展已步入发展思路最清晰、工作重点最突出的时期之一,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之一,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局面最好的时期之一,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党的建设成效最突出、工作大局把握最好的时期之一。只要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贵州丰富的资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在改变欠开发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欠发达面貌,促进全省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大提高,实现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