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JAVA是目前推广速度最快的程序设计语言,它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功能强大而又简单易学,深受广大程序设计人员的喜爱。Java伴随着Internet问世,随着Internet的发展而成熟。Java是精心设计的语言,它具有简单性、面向对象性、平台无关性、安全性和健壮性等诸多特点,内置了多线程和网络支持能力,可以说它是网络世界的通用语言。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习和掌握Java语言无疑会带来更多的机遇。

本书具有简单易学、理论和实例结合的特点,可以使读者很容易地接受Java语言的概念和设计方法,很快地编写出合格的面向对象程序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些抽象的很难理解的内容,如类、对象、继承、多态、异常、多线程等,在本书中都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了简化。使用本书学习,读者将会发现Java语言不难掌握。书中所有的程序都可上机运行,便于读者通过实际上机运行来体会Java的原理、Java的功能与作用。

本书前两版受到读者的欢迎,第2版还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教材一等奖。由于Java在不断发展,为了体现Java的新特点,答谢读者的喜爱,满足读者的需要,作者对本书重新进行了修订。作为一本教材,本书第3版对如何介绍Java语言的基本内容做了详细的设计,在各个章节中穿插介绍了Java的常用类库和方法;在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的计算机教学思想和方法,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必要的结论和概念”的方式介绍Java编程思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插图,使读者尽可能快地熟悉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编程方法;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1.本书主要特色

1)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本书都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介绍有关Java语言的概念、方法和技术,每章都有大量完整的例子,用来说明使用Java语言编程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并有图片配合说明,通俗易懂,读者完全可以按书中介绍的方法完成每个例子,通过实例理解Java语言的基本思想和编程技巧。

2)内容全面、结构清晰

本书从Java语言的产生、特点、结构开始介绍,然后介绍如何得到Java语言的开发工具、如何设置Java的开发环境、编写Java程序,再系统介绍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异常处理机制、图形用户界面、多线程机制、图形、图像与多媒体技术、访问数据库技术。

3)循序渐进

本书对整个内容做了精心设计和安排,首先介绍Java语言字符模式的编程方法,然后介绍Java Applet的编程模式,最后介绍图像用户界面的编程模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深入,通过具体实例引出后续内容或巩固前面介绍的内容。

4)实践性强

在使用本书学习时,可结合具体的实例,上机实践,按照书中介绍的例子,在短时间内使用Java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2.本书主要内容

在内容上第3版有了很大改变。对原来的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添加了新的例子,所有的程序都是使用最新的Java开发工具完成的。

第1章是Java快速入门,全面介绍Java语言的基本情况,引导读者进入Java世界,指导读者使用最新的Java工具,添加了EditPlus编辑软件的使用方式。

第2章和第3章介绍Java语法和语句构成,这是学习Java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第4章和第5章是Java面向对象编程的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对象、类、子类、继承、多态等基本概念,还介绍了包与接口的创建与使用方法。

第6章进行了调整,专门介绍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使读者可以轻松掌握一些抽象概念。

第7章介绍常用系统类,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掌握更多的Java类库和方法,使读者了解在系统类的基础上如何不用花很大精力就能设计功能强大的Java   程序。

第8章和第9章介绍图形用户界面的容器与组件,利用这些容器与组件可进行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编写方便适用的窗口和界面,并将过去使用AWT组件编写的程序全部更新为使用Swing组件开发的程序,并添加了表格、树形菜单、选项卡面板等高级组件的使用方法。

第10章介绍多线程技术,它是Java的主要特色之一,使用多线程技术可以编写许多适用的程序。

第11章是Java轻松的一面,读者将在这里学习如何画图、如何显示图像、如何设计动画以及如何播放数字音频。

特别增加了第12章访问数据库,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使用Java程序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并概要介绍SQL语句以及使用Access数据库保存数据的方法。

第13章介绍Java的一些综合实例,体现了前面各章编程思想和技术的综合使用,对读者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练习可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Java编程技巧。

本书有教师配套使用的电子课件及书中实例的源代码,由出版社提供给使用本教材的授课老师。

本书由邵丽萍编写第8、9、11、12章,邵光亚编写第5、6、10章,张后扬编写第1、3、4章,王馨迪编写第2章,吕希艳编写第7章。全书由邵丽萍统稿完成。

作者   

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