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从发展规律来看,都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就业都将面临着城乡新生劳动力与失业人员相互交织的巨大压力。一是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急速攀升,“三峰叠加”,形成就业形势总体严峻、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的格局;二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2003年大学毕业生遭遇到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212万人,与2000年相比几乎翻一番,比2002年的145万净增67万人,增幅达46.2%。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绝对数量一直持续上升,2004年超过250万人,2006年更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同寻常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413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75万人,增幅达22%,413万毕业生中近85万人待业。“毕业即失业”不再是一个耸人听闻的话题。今后几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但社会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在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500万人以上。这必然使大学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
当大学生们满怀希望,高高兴兴地从“象牙塔”走出来,迈向社会这个大舞台时,却蓦然惊觉舞台上已是人满为患。求职、就业成了大学生们的难言隐痛。天生我才,却难有用武之地;满怀壮志,也可能扼腕悲歌。
如何在社会这个大天地间挤占一席之地?如何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宏图大展,演绎自己壮丽的人生?是萎靡不振还是毅然前行?站在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作为大学生的你,是否感到无所适从?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悲观和厌世不属于大学生!大学生们应该鼓起勇气、挺起胸膛,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主动地去直面人生、直面社会。我们应学会求职与创业,力争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编写了《高职学生求职、就业与创业》一书。本书的编写以综合、科学、实用、通俗为特色,突出“以求职者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本书作为指导求职者成功求职创业的一门必修技能课教材,主要体现五大原则:
(1)教育性原则。立足于教育与引导,指导求职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突出职业理想、职业知识的教育和求职就业、开拓创业能力的训练,注重与日常教育工作、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全面渗透职业理想教育。
(2)援助性原则。帮助求职者掌握求职创业的基本规范,形成依法求职创业的时代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勤于创业的自觉性,并能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长足发展。
(3)主体性原则。以求职者为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既面向全体求职者,又重视个别指导,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
(4)实践性原则。积极配合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与实习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情景活动、模拟训练、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或论文撰写等活动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使求职者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5)创业性原则。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说:企业家是隐藏在经济增长要素背后的国王。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也认为:没有创新的增长,必然是无效益的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真正“瓶颈”,不是资金、资源、劳动,甚至也不是科技人员,而是企业家。新型经济——企业家经济正在兴起,创业资本市场日益成为企业创业的一种有效的融资机制,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科技领域创业的风行。但是,我国的创业和创业教育仍处在滞后状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能力,使其成为成功的创业者或企业家,不仅将拓宽大学生求职就业的门路,而且也将为社会积累更多的财富,更为中国经济强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辉煌的篇章。
本书采用总挈纲目、分工撰写的方式编写。叶小明、刘生华、陈东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任主编,负责拟定编写大纲、确定编写体例,并总纂、审订全书。刘欣(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王振兴(湖北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周莹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任副主编。鲁锋、范平、肖云林、邓德平(湖北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刘立富(湖北省中医药专科学校)、黄勇(沙市大学)、熊礼波、李立勇(湖北仙桃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编写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新近出版的有关教材、著作和论文,援引了其中某些资料,并得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仙桃职业技术学院、沙市大学、湖北省中医药专科学校、江西行政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领导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 者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