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在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多方征求企业管理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学生的意见,本书第三版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在前两版的出版发行过程中,承蒙广大读者的厚爱,已重印多次。为了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及时地吸纳新知识和新理念,体现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宗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注重教材的适用性,作者就本书的编写风格、体系和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在此,作者对为本书的修订和再版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在修改过程中,作者始终坚持以现代企业管理的应知、应会知识为切入点,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书第三版重点对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对其他一些章节只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与补充。同时,作者也对编写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在修改中,更加注重与实践管理岗位的结合,加强案例教学,突出了管理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本书第三版由赵有生教授任主编,刘云程同志任副主编。赵有生教授和刘云程同志负责本书第三版的修改和编写工作。为了及时满足教学之需,本书第三版对一些新观点、新案例和新方法等还没能完全充实进去,敬请读者见谅。在广大同行专家、学者及读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相信,通过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本书将会日趋完善。作者2008年8月第二版前言本书第一版自2004年8月出版以来,承蒙广大读者的厚爱,至今已印刷多次。为了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作者就本书的编写风格、编写体系和编写内容,广泛地征求了企业管理界的专家、学者,广大教师、学生的意见,他们对本书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本书的修订和再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作者对他们给予的支持和厚爱,表示真挚的谢意。本书在广泛地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部分章节的内容进行了修改。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司法》的修订,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新《公司法》对原法的修改幅度达到2/3以上,其科学性、严谨度、适用性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作者对本书“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依据新的《公司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同时,根据广大读者的建议和高职高专教学的实际需要,本书增加了“现代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一章内容。在修改过程中,作者始终坚持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书第二版的第2章由赵有生教授修改,第5章由赵有生教授和樊秀南副教授编写,赵有生教授和樊秀南副教授对本书的其他一些章节也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与补充。由于时间仓促,本书第二版没有做系统的重大修改,一些新观点、新理论、新案例和新方法等还没有及时地充实进去,敬请读者见谅。在广大同行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本书将会逐渐趋于完善。作者2006年10月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单位和竞争主体的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本书是根据高职高专和成人高等学校非管理专业开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需要而编写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又具有现代管理理论和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本书以现代企业管理的应知、应会为切入点,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突出了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本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和成人高等学校非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和必修课程,应根据各专业所需企业管理知识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建议授课学时为54学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全面与重点的结合。尽力使现代企业管理教材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针对性强。本书紧紧围绕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重新构建体系,选择内容,对传统的企业管理知识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2. 实用性强。以应知、应会为切入点,摒弃了烦琐的理论推导,不做深度的理论展开。以实际应用为重点,突出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实际运用。

    3. 时代性强。本书注重吸收国内外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经验,加强了对当代企业管理前沿知识的介绍,使学习者能及时把握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掌握与企业管理有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本书由赵有生担任主编,贾俊荣和蔡金明担任副主编。编写分工为:赵有生编写第1章、第2章、第7章、第8章、第9章,贾俊荣编写第5章、第6章,蔡金明编写第3章、第4章。本书由赵有生负责总纂,贾俊荣和蔡金明参与统稿和定稿工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企业管理界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参考采纳了同类教材和有关论著的观点,同时,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书对高职高专教材编写模式和编写内容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难免存在不成熟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