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一、 写作背景

我们将开始学习一门既重要又引人入胜的课程: 系统分析与设计。它包括了软件开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力求掌握什么样的系统是可以开发成功的,什么样的系统是不能开发成功的。能开发成功的系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它的投资有多大,用什么样的模型和方法等。这一课程与实践有明显的联系,同时也有其理论的内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工作者都希望学习这门课程。以前有读者对理论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令人厌倦。其实,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但是,如果把理论表述得生动、准确,学习就会变得容易和愉快。所以在写本书时,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指导精神,加入了我们历年开发软件的实例,使读者在接触软件的系统理论中,真正感到学习的趣味与激情。

理论与实践是相关联的,理论为实际工作提供了在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依据。在软件行业的工作中,学习本课程关于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理论

是有用的。

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专门的应用技术和实例虽然今天有用,但是几年内就成为过去式了。培养我们的思维、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持久的价值。所以书中将概念、原理、技术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接受这些概念并不难,但是要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这门先进的技术并完整地进行系统开发,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 结构与特点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 

(1) 系统理论与规划,包括第1章~第4章。

(2) 分析方法,包括第5章~第7章。

(3) 设计理论,包括第8章、第9章。

(4) 设计方法,包括第10章~第14章。

本书对每章的概念都进行了严格的论述,每一个概念都有相应的例子解释,同时每章都配有习题,使读者巩固所学知识。

三、 适用范围

本书适合开设有软件工程课程的大学高年级和低年级研究生作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讲授时间一般为48~60学时。

在选修本课程之前,读者应该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同时具有语言的编程经验,会有助于深入理解系统开发过程。

四、 编写方法

本书是作者根据近十年来对软件设计与构造、软件工程学、面向对象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以及作者领导或参与的二十项软件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并结合软件开发新技术编写而成。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读者学习一门新技术,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对于本书的章节和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设计。

五、 如何使用本书

根据实际情况,本书的教学用时建议为48~60学时。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和喜好删除章节,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调整章节顺序。另外,前面带*为选学内容。

第1章系统思想(2~4学时)

第2章系统分析员(2~4学时)

第3章系统建设(4学时)

第4章系统规划(4学时)

第5章结构化分析方法(4学时)

第6章面向对象分析方法(4~6学时)

第7章对象结构分析(4学时)

*第8章模型(4学时)

*第9章需求到软件体系结构(4学时)

第10章结构化设计方法(4学时)

第11章面向对象设计(4~6学时)

第12章数据库技术(4学时)

第13章网络环境下的系统设计(2~4学时)

第14章系统实施与维护(2~4学时)

本书的编写除作者外,还有黄建、陈容征、刘志武、王挺、游剑峰等也做了部分工作。由于软件工程知识面广,在介绍中不能面面俱到,加上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8月

于广州小谷围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