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使用说明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材精选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技术细节,建立直观的网络印象,本书每一单元开始环节都为读者引入一个来自企业真实网络工程项目,建立课堂教学环境,让读者深入到网络的环境中,了解本部分知识内容,了解发生在真实网络工程项目中对应发生的场景,了解对应的施工中需要的技术。
全书根据网络建设规划的大小,以及网络技术的不同应用场合,分别选择了几所不同学校的校园网络规划施工项目,作为整体知识教学场景展开。每一部分章节学习的知识内容,都以该校园网络施工中需要解决的实际施工的网络技术问题为依托,描述在实际的网络环境,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工程技术人员选择进行解决的方案,以方便学生了解、学习关键网络技术应用的场景和对应的技术细节。
在全书关键技术解释和工程方案实施中,会涉及一些网络专业术语和词汇。为方便读者今后在工作中的应用,全书采用业界标准的技术和图形绘制方案。书中使用相关的符号以及网络拓扑图形惯有的风格和惯例,约定如下。
┇(虚线):表示在几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并且这些项是互相排斥的。
\(方括号):表示可选择的参数。
{}(大括号):表示一个必需的选择参数。
!(感叹号):表示对该行命令的解释和说明。
感谢国内网络产品和方案提供方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的无私精神,为全书提供多个来自不同行业的工程案例。为方便对工程项目的技术细节诠释,本书选择的技术描述主要依托锐捷网络RGNOS网络操作系统展开。在书籍中出现的所有命令和术语,同样具有通用性,能兼容目前网络工程施工中应用到的所有主流设备。并且本书中讲述的技术原理,以及针对网络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同样可以适用于所有现实网络的工作场景。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尽管得到了众多一线授课教师及业内专家的建议,但面对复杂的工程选择,繁杂网络技术描述,以及把工程和技术完美结合的编撰工作,错漏之处仍在所难免,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同时也欢迎读者多提宝贵意见,邮件请发至wangsd@ruijie.com.cn.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教程本书使用说明
前言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教程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网络技术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标准层出不穷。新技术的更新不断挑战着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导致学校网络专业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专业课程的更新远远落后于技术的换代,教学内容的陈旧、落后于时代的教学思想、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都给当前网络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极大挑战,新教材的编写和新技术的更新也显得日益迫切。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国内网络产品和方案提供商锐捷网络,一起组织来自企业的专业工程师,联合部分院校一线教师,协同开发和规划了本课程。全书以网络实用技术为脉络,依托来自企业多年积累的工程项目案例,将目前行业发展中最实用、最新的网络专业技术汇编成册,规划成课程,传递到教学一线。希望把厂商积累的多年工程项目和方案引导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以期为各类不同的院校网络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
1. 关于课程规划思想
本书在规划过程中,希望选编和规划的知识具有专业化、体系化、全面化特征,能体现和代表当前最新的网络技术发展方向。因此,课程的规划和内容的选择上与传统的网络专业教材有很大的区别: 本书实际上是希望弥补传统教材知识体系更新的不足。为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技术细节,建立直观的网络印象,全书每一单元开始环节,都为读者引入一个来自企业真实网络工程项目,建立课堂教学环境,让读者深入到网络的环境中,了解本部分知识内容,了解发生在真实网络工程项目中对应发生的场景,了解对应的工程施工中需要的技术,学习关键网络技术应用的场景和对应的技术细节。以满足各级、各类不同专业院校实践教学要求,对传统课程体系实施改革。
全书选择的所有工程项目,都来自于企业多年积累的工程项目案例,经过专业课程规划师提炼,按照再现企业工程项目的组织方式进行串接。每个工程项目都详细介绍了工程名称、工程背景、技术原理、工程设备、工程拓扑、工程规划、工作过程和结果验证等多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展现企业工程项目,并在最后把这些工程项目在网络实验室中搭建出来。真正做到了从实际出发,强化实际应用,积累学习者的项目经验,尽快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教学指导思想。
2. 关于课程实施方法
本课程在前期的规划中,为建立学生对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的真实印象,把企业的工程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针对工程中实际技能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熟悉网络工程实施中实际的工作技能,缩短学生未来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时间。因此,课程在学校课堂组织实施过程中,倡导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开展,按项目、分小组、以团队方式组织实施。倡导各团队成员之间组织技术交流和沟通,共同解决本组工程方案的技术问题,查询相关技术资料,组织小组撰写项目方案,小组共同完成方案的测试、报告、总结和工作安排。教师负责全书项目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工作,控制课程的组织和开展,把握项目总体发展的方向。
本课程总的规划原则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把学习内容细化成学习领域和知识模块,以实施项目目标为评估机制;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使用学做相间、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胜任工作;采取考、评、鉴结合的测评手段,以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教程前言3. 关于课程时间组织安排
为满足各级各类专业院校的网络专业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组建、实施和网络管理的知识体系,本课程在编辑的过程中,选编具有典型意义,专业化、标准化的知识体系。组织实施教学的各级各类院校,需要根据课程时间的安排、学生的现有基础情况、课程的实验开展情况等,选择相应的内容组织实施教学。
本课程建议学校在学生学习完成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其作为本课程的先导课程,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以避免本课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过多解释各类网络专业术语和技术名词。因此,本课程在规划过程中,针对部分网络基础知识,根据工程施工中应用的程度,有选择地进行了阐述,并用“*”标注,以显示区别。使用“*" 标注的章节内容,一部分是基础性的网络知识,主要针对以前没有学习,或者网络基础知识薄弱学校选学;另一部分是提高性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现状组织选学。
全书按照实际网络工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分为网络基础知识、交换基础知识、路由基础知识、安全基础知识、无线局域网络知识和网络规划等几个知识模块。由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分配给本课程的教学课时、学生基础和实验环境等条件不同,因此无法规划出每部分知识内容、细致的课程学习分配时间。
按照以上每一部分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应用到的机会的轻重、知识细节的重要性等,建议分配给以上几个知识模块的学习时间比例分别为: 网络基础知识模块占15%,交换基础知识模块占30%,路由基础知识模块占20%,安全基础知识模块占25%,无线局域网络基础知识模块占5%,其他知识模块占5%.
特别是第一部分关于网络基础知识模块,如果前期学生对网络互联设备的知识了解基础较为扎实,可以作为选学内容或者选择重点设备学习,这样就可以把相应的课时比例有选择地分配到交换、路由和安全的知识模块学习中。
4. 关于课程实施环境
为顺利实施本教程,每个课程学习小组,除需要对网络技术有学习的热情之外,还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脚手架,帮助理解本书中网络技术原理,为网络技术的进阶提供良好帮助。
此外,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还需要一个可以再现企业网络工程项目的实验实训环境。这种网络工作环境包括: 一个可以容纳40人左右的网络实验室;不少于4组的工作台;至少配备1台/2人的PC。每组工作台中用来组建网络的网络实验设备包括:三层交换机设备(1~2台)、二层交换机设备(2~4台)、模块化路由器设备(2~4台)、无线局域网接入设备(2~4台)、无线网卡(若干)、网络防火墙(1~2台,可选)、虚拟专用网VPN设备(1~2台,可选)、测试计算机设备(2~8台/组)和若干根网络连接线(或制作工具).
虽然本书选择的工程项目来自厂商的案例,使用的网络实验设备来自厂商,但本课程在规划中,力求全部的知识诠释和技术选择都具有通用性,遵循行业内的通用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全书关于设备的功能描述、接口的标准、技术的诠释、协议的细节分析、命令语法的解释、命令的格式、操作规程、图标和拓扑图形的绘制方法都使用行业内的标准,以加强其通用性。
5. 关于课程实践教学资源
不同的网络专业课程教学都具有其本身的针对性,强化网络专业实践能力,强化应用和技能培养是本课程区别于传统网络专业课程教学特色之一。即使在目前众多以应用技能为教学核心的课程中,本课程也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个性。无论是前期为保证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方便学校的管理和使用,在课程实施环境(网络实验室)上投入的资金,还是在课程规划思想上的创新,以及在本课程研发上投入的人力都具有优势。
特别是为有效保证本课程在学校的有效实施,保证其课程教学资源的长期提供,本课程的研发人员还专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本课程建设了专门的课程实践教学俱乐部网络资源共享基地,以有效支持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项目资源的更新,疑难问题的解决,课程实施的讨论等一系列支持和服务工作,详细内容可以访问专门和本课程实施配套的网站http://labclub.ruijie.com.cn、http://uniersity.ruijie.com.cn和http://elearning.ruijie.com.cn,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6. 关于课程开展职业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是掌握与特定硬件系统、操作系统或者其他程序相关的知识,然后通过一系列考试的过程。认证程序通常由厂家或专业组织开发和管理,对于寻找就业机会的人来说,认证是常见的就业工具;对于雇主而言,认证是评估雇员水平的一种手段。
为加强学生学习完成后就业的竞争能力,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可以参加基于厂商的职业资格认证。主要证明认证者了解广泛的网络技术,例如理解协议、拓扑结构、网络硬件和具有解决网络疑难的能力。本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有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调试工程师或者厂商专项产品的职业资格认证。每单元学习完成后,都提供了一定量的测试试题供学生使用,大部分试题都为单项选择,少部分测试试题可能具有多项选择答案。
7. 关于课程培养个人“软技能”
虽然知道如何熟练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有很多好处,但是如果没有较好的软技能,也不可能在网络领域出类拔萃。这里的“软技能”是指那些不容易评估的技能,例如顾客关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倾听他人倾诉、积极回应、可依赖性、主动学习、执行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等。
当你必须依赖他人和团队开展合作,在竞争的环境下生活,在任务紧迫时工作等(大多数网络项目都具有这些特点),这些软技能对你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应重视软技能培养,一旦真正从业于IT行业,你会逐渐发觉自己已经具有哪些软技能,以及自己在哪些方面尚不足。不管情况如何,重要的是自己要认识到这些技能的重要性,并且愿意进一步培养它们。
为帮助这些软技能的成长,本课程在规划过程中,在注重技术诠释的同时,更融入了“工程”、“项目”、“小组”、“同伴学习”和“工作过程”等元素,把课程中需要掌握的技术元素和工程项目、同伴之间合作,以及考虑同客户利益,同他人打交道等因素考虑进来,以帮助学习者综合网络素质培养。
8. 关于策划、编撰和致谢
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材规划模式,全书走的是出版机构、厂商和院校教师联合开发道路,希望能吸收各方面的经验,积众所长,保证规划课程的科学性。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锐捷网络有限公司联合组织,来自企业专业工程师,全国部分院校的一线教师开展全书的编写工作。来自企业高级工程师汪双顶和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统研究所姚羽博士主导全书的开发工作。
全书在规划过程中,得到了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陈鸣博士的指点,课程组主创人员先后数次赴南京拜访陈鸣博士,开展交流和沟通以保证课程具有科学的指导方向。其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从原理到实践”的指导思想,给了课程组很大的启发,也坚定了课程组选择网络实践课程开发的信心。全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技术研究所所长赵志群博士精心指导,其提出“面向应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思想,为本书提供成书风格,才使全书具有不同于传统计算机网络教材的新特点。
来自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的众多专业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安淑梅(CCIE #11720) 、李文宇(CCIE #15492) 、张选波、刘亮(CCIE #13782) 、杨靖、喻涛、石林、季翔、张勇、项小升、方洋、谷会波、叶榕等为全书提供了技术审核和工程项目方案的支持,并承担全书的技术资料整理和企业工程项目的审阅工作。来自中北大学的王东,山西师范大学的杨威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的陈红松博士、复旦大学的赵佳敏博士、解放军炮兵学院的汪涛博士、刘萍博士等都在全书成稿过程中给予了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规划、编辑的过程历经三年多的时间,前后经过近八轮的修订,改革力度之大远远超过前期策划者的估计,加之作者文字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作者2008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