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如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而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从本质上讲,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是一种用市场办法从容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妥善安排人的生老病死的社会管理机制。
2006年5月31日,国务院第138次常务会议制定和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业内人士常称“国十条”)。《若干意见》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若干意见》同时也指出,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面向未来,保险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保险业的发展指明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报告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见,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既为保险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正是和谐社会的写照,也是保险业可以发挥和应该发挥的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观念等原因,人们对商业保险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2008年我国的保险深度(保险深度指的是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仅为3.25%,保险密度(保险密度指的是人均保费数量)约为736.74元人民币,远低于2006年的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为8%,世界平均保险密度为512美元,相当于3 500~4 000元人民币。
加快保险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全民保险意识的提高和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教育部、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学校保险教育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6]24号)提出将保险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保险教育,普及保险知识,培养造就具有较强保险意识的现代公民。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保险行业逐渐成为了我国新的朝阳行业。近几年来,保险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随着大量新主体的诞生及全国机构布局的需要,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尽管我国在保险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保险专业人才匮乏的事实依然存在。有统计分析表明,目前这种供需矛盾的比例为1∶4。能否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保险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保险学作为金融学专业与保险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保险人才的必备知识,得到了保险理论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在高等院校,不仅相关专业把保险学作为必修课程,主动选修保险学课程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目前,保险学的教材很多,各有特点,但适合应用型本科的保险学教材却凤毛麟角。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科学性、应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避免了以往教材过分偏重理论知识的倾向,首次提出并构架了如图0-1所示的保险学体系结构。
图0-1 保险学体系结构
保险学鸟瞰
可以归纳为“211”,即两大主体、一大载体和一个市场。
两大主体:指保险人和投保人。为了使两大市场行为主体交易顺利,衍生出了第三大市场行为主体,保险中介。
一大载体:指保险合同。
一个市场:指保险市场。
与此相对应,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保险基础,主要讲图的右侧部分,即投保人的保险需求;第二篇保险合同,主要讲图的中间部分,即保险市场交易的客体;第三篇保险经营,主要讲图的左侧部分,即保险人的保险供给;第四篇保险市场,主要讲图的整体,即从宏观上、整体上介绍保险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各章的基本体例结构如下:
◆ 内容提要;
◆ 学习目标与重点;
◆ 关键术语;
◆ 引入案例/案例点评:引入思维环境;
◆ 本章正文;
◆ 个案研究:穿插于正文中,通过个案加深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 知识链接:在正文中介绍文中观点的来源;
◆ 专栏/专论摘要/新闻链接:在正文中介绍当今的一些新趋势和观点,开阔视野;
◆ 本章小结;
◆ 本章内容结构;
◆ 综合练习;
◆ 阅读材料/附录资料:此类资料篇幅要大于个案研究和专论摘要,是相对比较完整的补充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 阅读书目:每章后列出3~5本阅读书籍,供学生参考查阅。
本书还设置了课堂讨论(实训)、校外实训、模拟演练、动脑筋、抛砖引玉、阅读指南、课后走访、搜索思考等新颖的特色栏目,突出案例教学和互动交流、研讨。
本书内容突出以实用为导向,既系统介绍了保险知识,又吸收了我国保险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贴近理论前沿与实践发展,同时也贴近生活实际。本书具有“精”、“准”、“新”、“活”、“实”五个显著特点。
“精”:理论部分力求简洁、精炼,用结构式描述法替代长篇大论的大段文字描述法,好读、易记,便于理解;使学生对保险学从宏观的角度有个整体、全面的认识,至于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则是各门专业课的任务了。因此,本书舍弃晦涩难懂的专业内容和繁杂的公式,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其间的逻辑关系和深奥的道理。
“准”:准确阐明保险学的理论和概念,务求使理论体系全面、完整、准确。为此,参阅了大量教材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设定了本书目前的结构和内容。
“新”:应该说,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长足进展,迫切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本书体现了我国保险业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也包括作者在此方面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崭新的知识体系。例如,关于保险的功能与作用传统的论述已经过时,本书以2006年6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相关讲话内容为蓝本展开,即三大功能四大作用。再如,有关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所用纵向数据最新用到了2008年,而解读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展望是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用2007年的数据对我国保险市场的特征从区域和主体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横截面分析。还有第十章有关保险资金运用和第十三章有关保险监管等方面内容,本书也及时吸收了近年来最新的成果,更新了相关的内容。全书采用2009版《保险法》。
“活”:引用、总结了大量鲜活的案例,并且采用新颖的编写手法。
“实”:体现在顺应国情,内容实用性强、系统性好,利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
其实,保险学科除保险学外,还有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健康保险、再保险、保险营销、保险精算、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保险学是学习其他保险知识的基础。为此,本教材尽量避免与其他相关教材的过分重复,没有过多地强调各专门理论的深度,而是注重保险学科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读者在全面学习保险知识时的时间分配效用,也为后续课程留下了合理的学习空间。
本书既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保险企业广大业务人员的培训用书或参考书,还可以作为最广大的保险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保险知识普及用书。
本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编辑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作者深表感谢!同时,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的六位学生也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和资料整理工作,具体如下:郝顺洲参与了第一章,第二章第一、三、四节,第七章的编写;崔雪娇参与了第二章第二节,第三、六章的编写;王春丽参与了第四章的编写;李镇参与了第五、十二章的编写;张晓旭参与了第八、九、十章的编写;何晓晴参与了第十一、十三章的编写。在此,作者对他们的辛勤工作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写书和出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由于种种缘由,每每在书稿完成之后,总能发现有缺憾之处,本书也不例外。作者诚恳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这也是对作者的最高奖赏和鼓励。作者邮箱:liuping661005@126.com。
刘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