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可以建构大量的记忆模式,且不断积累并储存,使大脑具有了建构主观世界的基础性资源,资源的积累才使大脑真正建构了自己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性功能。记忆模式即印迹路径图式具有多次多元的选择性和建构性、很强的开放性和发展的生物场域体态能势变化的稳定性。不同单元、级别、式样和种类记忆模式建构的结构复杂程度,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感觉或知觉的不同深度的认识水平。思维功能是在客观事物变化的情境模式再刺激时,人的大脑本身存在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决定已建构的所有记忆模式(感觉或知觉)之间进一步发生局部形态再改变,相互联系、彼此协同作用、联合互动转化为网状重叠的联系,即所有的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转化为思维模式。大量的思维模式建构,是记忆模式之间的重新组合再建构的产物,是在记忆模式基础上的再建构模式,所以具有虚拟性; 是其对大量记忆模式广泛的选择和提纯而建构的思维模式,所以又具有概括性。思维模式是通过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情境相联系,所以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具有高度的虚拟性、概括性、间接性和抽象性的思维模式,是高度超越客观事物虚拟实在的模式。虚拟实在的思维模式具有反馈功能,反馈功能促进记忆模式加快建构速度。大脑建构的思维模式通常会转化为虚拟性记忆模式,并加以保存。虚拟记忆模式之间(亦可以和物理实在记忆模式)进一步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是更为强烈的虚拟实在的模式,如此多次循环,层级滚动发展,使思维模式更为强劲虚拟,成为自我主观独立自主的根据。思维模式打破了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保持的一致性原则,对客观事物(模式)具有任意的把握和改造的可能性,把握和改造过程及其结果存在着不确定性、创新性和虚拟性,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根据。创造发明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具有阶段性的过程,阶段性建构的思维模式成果是知性思维模式,知性思维模式发展、相对完善的、具有结论性思维模式的建构,就是理性思维模式建构,所有思维模式建构是一个过程,永远不会有最后相对完善的结论。思维模式大量的建构,成为大脑建构自我主观世界的上层资源。由基础资源(记忆模式)和上层资源(思维模式)共同建构的自我主观世界(自我),是粗糙的自我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紧密联系又有本质的独立性和质的区别,它建构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保持的一致性原则),又超越并把握和改造客观世界(思维模式打破了记忆模式与客观事物保持的一致性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就是哲学意义上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二元论并存的根据。主观世界的最高境界和基本虚幻特性就是意识模型的参与。“意识不是终止的空话”。意识功能是所有的记忆模式(指不同单元、级别、式样和类型记忆模式)和多重多维的思维模式(不同量度、各种各级的知性和理性建构形式)之间内在性整合组构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也是大脑生理结构功能性可以“突现”的模型表现。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再次发生使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包括原来参与思维模式建构基本完善的或需要新建构的记忆模式)和具有创新性、不确定性和虚拟性的思维模式激活和约束条件,二者整合组构而生成和发展过程产生的模型。模型具有向物理实在回归运作的开放性,对所有模式(记忆和思维模式)又有反馈功能,并促进其建构,是人类个体自我主观世界特有的最高境界和特性的反映,这种模型称为意识模型。意识模型是在记忆模式和思维模式经过多次多元、多重、多维的各种形式整合组构基础上发生的,是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可以突现的模型。意识模型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模型。意识模型不突现时,在大脑是以记忆和思维模式分散而潜藏(没有保存形式)于大脑所有模式之中,是无意识模型; 在新的特殊的情境刺激下无意识模型转为显性突现,是有意识模型。意识模型更加具有不确定的虚幻性。意识模型与所有模式(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的总和就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全部。自我主观世界表现的形态,就是不同情境模式刺激以模式或模型分别或相互转化发展的形态展现。意识模型表现是自我主观世界主体的最高境界,突现的意识模型对客观世界进行把握和改造,就是人类意识模型把握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具有目的性的根本源泉。自我主观世界的异化就是超越自我主观世界,即超我。超我的所有言行,就是进入精神生活境界的活动。记忆模式、思维模式、意识模型、自我主观世界建构是梯级层次演进、分化发展的关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不断向高层次认识发展的因果关系,应该是人类种系进化表现在大脑演进、分化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即人类大脑进化经过几次升华质变建构的自我主观世界来源于客观世界,又超越客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本质区别,并创造性地主导着客观世界的建构,成为与客观世界并存的自我主观世界。同时,这种向上发展的因果关系展现过程,其梯级层次都是过渡的开放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在人类个体大脑生长发育重复着人类种系演进、分化和发展的基本路径上。记忆模式、思维模式、意识模型、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之间,具有系列的物理实在与虚拟实在统一的特性,并相互紧密地联系、作用和转化,所以记忆模式、思维模式、意识模型、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等随着个体从婴幼儿生长发育开始,逐步出场展现,其建构速度越来越快。记忆模式是物理实在,也是最低层的存在,在向上转化的各梯级层次虚拟实在中无处不在,即使在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中,也将有记忆模式存在并建构其中才得以成立。其中记忆模式从大脑建构最低层到最高层,始终起着积极支撑各级虚拟实在的建构作用,所以人类个体大脑所有系列建构,直至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依次逐个梯级层次加强着自我主观性建构,又不是完全纯粹的主观性建构。随着梯级层次发展始终由多到少,伴有相对的客观性因素的存在。记忆模式、思维模式、意识模型、自我主观世界建构、超越自我主观世界即进入精神生活境界(超我)的系统理论建立,为研究有关大脑功能运行机制建立了一套模式(型)理论,简称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从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到过程及其结果,有许许多多新观点的提出,完全走出各有关学科原来传统的范畴和轨迹。所以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会对目前有关学科的研究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科学而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答。从哲学的观点看问题,人类科学发展常常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研究,因为人们从来对现存的任何事情不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对任何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等这些观点,正是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的建立的基础,也是本书立论的出发点和动力源泉。本书题目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具有系统性的总题目,六大章为分题目,各段标题又是为论述分题目而设置。不同梯级层次的题目研究的内涵,有其各自创新观点和提法,各具独立性和独特性,每一创新观点和提法之间又具有相互联系、彼此交织的系统性和统一性,构成相对完善的整体。部分内容具有各自特性的表述,部分内容又前后对照呼应。所以,本书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创意性科学新理论研究的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专著。应该指出,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的许多观点是最新提出的,而且仅仅是一家之言,肯定是不够完善的,不能说是已经达到相对完整的理论。正如麦克思·普朗克所讲: “在科学的发展中,一个概念从来都不会是刚开始就以其最后的完整形式出现,就像古希腊神话中雅典娜一下子从宙斯的头里跳出来的那样”,所以本书观点肯定会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希望感兴趣的专家给予批评指正。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有待修改、有待完善,也说明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还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此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许多专家和领导的指点、支持和帮助,尤其得到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崔福研究员的大力指导。还有内蒙古农业大学王瑞刚、李国靖、史晴教授,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主任苏文清,内蒙古宁城县副县长张国丛以及我的家人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这里致以诚挚的谢意。 席有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