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我们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和软件项目开发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帮助读者理解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的战略优势、MIS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针对MIS学习难点和特点,通过练习和案例,使读者体会并系统掌握信息系统的知识体系与管理能力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工作。

我们知道,知识劳动的产出物是无形的产品,一个大型软件项目的源代码可以有数百万行甚至更多,如此规模的知识劳动的产出物其复杂性决定了无法用纯粹的工程活动来解决质量问题,需要依赖于管理手段来保证其质量。也就是说,管理手段仍然是软件质量控制的核心。即便是图灵奖获得者埃德蒙德·克拉克(Edmund Clarke)博士提出的模型检证(Model Checking)方法论证了对代码进行百分之百正确性检证的可能性,但这样的方法也只是在芯片软件等很局部的场合进行了有限应用,用过程改进泰斗沃兹·汉佛瑞(Watts Humphrey)先生的一句话来说: 软件开发是大规模“知识劳动”。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对大规模的应用软件代码来说,进行这样的模型检证仍然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为此,加强规划、管理与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学习MIS课程经常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相关知识多、发展快,人们容易在MIS功能、作用的理解上产生迷惑,所以,其主线不易把握; 其二,相关方法与技能不易掌握,似懂非懂,缺少量化、便于自评的相关支撑材料,使学生感到考试前不好复习。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对于本科生,完成每章的思考题、实验题以及案例分析题; 对于研究生和软件项目技术人员,需要了解世界软件市场对技术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建议阅读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包括系统分析员考试试题、软件工程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ICSE)、信息系统协会等信息,以帮助开发的MIS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1. 以知识体系构建MIS的思维体系

MIS发展到今天,其研究成果凝聚了很多献身于质量管理的先辈们的努力,涉及的领域不断延伸与扩大。这些新元素数量和种类之多、涉及的领域之广,以至于出现了下面这样一种情形: 一方面,提供用于信息系统管理的灵丹妙药琳琅满目,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另一方面,实施过程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具体地说,面对相关的诸多元素,如全球化新经济环境、质量文化、供应链管理、开发方法、开发工具、统计质量控制工具、软件成熟能力度集成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CMMI)、6σ质量标准、外包、配置管理、软件质量评价等,人们会反思,什么是保证软件项目实施的主线?宏观、微观如何管理?主要技术是什么?相关领域包括哪些?事实上,上述问题的回答回避不了一项核心工作,即“知识体系的研究”。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基础+方法+质量控制+案例4个方面来了解知识框架: 

(1) “基础”是指MIS的相关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信息、信息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与组织变革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基本理念等。

(2) “方法”是指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以及开发规范。MIS的建设绝不仅仅是编写程序或结果测试,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如果没有合理的系统规划与管理方法,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巨大浪费。为此,需要针对软件产品的特点来加强过程管理、总体规划以及对人、财、物资源全面的组织和管理。为了提高软件的透明度、质量可控性以及降低维护工作量,软件开发过程需要规范化管理流程与文档模板。 

(3) “质量控制”包括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及其国际质量标准实施。尤其要体会实施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的重要作用,包括它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外包能力与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国际质量标准的实施是信息系统得到社会认可乃至信息系统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4) “案例”包括信息系统实施案例; 典型“人、财、物”系统(包括“用友财务软件”、SAP、“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系统)的应用; 信息系统的应用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习、就业的需要并服务于专业(尤其是财经类院校专业)案例需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管理流程的不断变化,包括网络的发展、虚拟企业、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演变,需要MIS面对更加广泛的市场和研究领域。市场竞争需要管理链条从“库存系统”延伸到“供应源”与“客户”,相关的国家质量管理标准也从CMM(软件成熟度模型)发展到CMMI(软件成熟能力度集成模型),软件开发方法与开发工具也不断发生着变革。MIS的开发与管理的相关领域可以包括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战略管理、质量管理、数据库设计、系统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经济学、项目管理、质量标准、软件测试、软件评价等,上述知识既相互碰撞又相互交融。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学习MIS,便于从不同切入点领会新的领域、新的知识,并不失MIS学习与实施的主线。

2. 借助思考题、实验题、案例等掌握知识的细节

在教材每章的后面,我们精心安排了思考题、实验题以及一些案例。在一般情况下,思考题能帮助读者理解理论、概念,尤其是理解课程之间、章节之间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关注该领域的前沿知识; 实验题、练习题能帮助读者掌握相关技术层面的内容,例如数据库规范化设计、数据流程图与数据字典、可行性报告的撰写等; 案例以及大作业能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MIS开发的相关知识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1) 掌握MIS的概念,理解MIS的应用,

如第1章的思考题和案例题。

(2) 领会组织与信息系统关系等,如

第2章的思考题和案例题。

(3) 掌握MIS项目规划的方法和绘制数据流程图、系统设计等方法,如

第3章~第6章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包括数据库设计的具体方法。

(4) 理解并掌握开发过程以及相关文档的建立,如

第3章~第6章的大作业。

(5) 了解MIS风险规避知识,理解质量标准在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如

第7章思考题。

随着质量的重要性逐步为人们所了解,对于MIS开发规律的研究也开始升温。各国研究大师以及实践者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MIS的发展,他们提供了综合的、本土化的实现MIS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模型,这些卓越模型在过去十几年中对于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知识有碰撞,也有交融。如果能够从知识体系来研究与学习,并针对学习实践中的技术难点与重点多阅读、多练习,读者一定会得到所期待的进步和效果,并理解实施信息系统带来的综合效应及应对策略。

本书由马慧、杨一平担任主编。参加全书编写和审校工作的还有高迎、娄不夜、石新玲、张凡、史晓艳、梁硕、陈湘翠、毛鑫、范茵茵、宋俊梅、邢颖、郝楠楠、吴一娜,同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郑文堂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的王喜富教授、周雪忠老师,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小平教授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郑晓玲、郭宁、陈炜、邱月、白晓明等老师的帮助。

总之,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同仁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