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素养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素养有不同的定义和要求。今天,我们面对着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犹如逆水行舟,那么获取、选择、整合以及应用信息的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知识的生产、科技的创新、成果的转化,而且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乃至日常生活。这种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知识、技术和能力,还包括规范、品质和道德,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目前国内的教育中,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强调仍然是微乎其微。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并创造信息的能力。它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信息素养的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
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生存和教育最基本的需要。我国主要采取课程方式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主要以两种课程形式展现:其一,学校图书馆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讲座或课程;其二,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也有称计算机应用基础或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但是,这样的课程内容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获取、辨别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不高,掌握的技能和方法有限;黑客、木马、网络犯罪横行,无处不在;大学里常常发生因网络信息使用不当而违背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这些,实际上都反映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缺失的问题。另外,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有力地证明,科技信息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伤害到人类自身。在这种形势下,“信息素养”的提出正契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编写一本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大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素养教育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本书结合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将信息素养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伦理道德四个要素组织起来,每章通过多个密切关联的任务和知识模块串联成为一个整体。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其信息技能。一是基本技能。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听、说、读、写、算是人们的基本技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电子邮件、网络协作或聊天室等与外界进行交流的通信能力,也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的同时,我们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二是思考技能。传统教育重视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具有下列能力。
(1) 确定目标的能力。做每件事,我们都必须先明确自己做事的目的。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并不会为自己的学习找目标,有学习任务时只知道跟随教师的要求去行动,没有任何学习主动性。
(2) 学习的能力。即指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主动为自己提出问题,而后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4) 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不但是信息时代人们的高级素养,更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时代的话题,高等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研究、讨论与实验。与之相应,本书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以信息素养作为核心,贯穿于整套书的始终,不仅涉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内容,还包括对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引导,以一些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例子,比如“ATM机遭受攻击”、“熊猫烧香”等案件,来充分说明信息伦理道德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作用。
本书共分11章:第1章为信息技术及素养;第2章为网络信息检索;第3章为文本信息处理;第4章为图形/图像信息处理;第5章为音频信息处理;第6章为动画信息处理;第7章为DV相册制作;第8章为多媒体作品集成;第9章为网络交流资源共享;第10章为网络信息安全及伦理;第11章为高级应用。
本书的主要特点包括5个方面:一是以“引导案例”导入每章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任务,起到了很好的情景提示作用;二是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三是在内容组织方面,采用了知识模块与实例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四是以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体贴、到位的诸如“小贴士”、“知识拓展”等知识模块,想读者所想,做读者所做;五是各章自成体系,又与其他章节紧密关联,每章都包含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丰富的实例。
本书为了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转化,并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扮演好协助者、引导者、资源提供者、学习策略提供者的角色,提供了以下特色知识模块。
(1) 引导案例与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点拨每章的主题,明确项目内容和任务,并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作用。
(2) 名言警句:每章开首均有一句名言警句,其作用是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协作交流,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3) 思考交流:用来拓展书内书外的知识联系。
(4) 小贴士:用来进一步解释说明章节任务中的问题。
(5) 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完成章节任务或者相关技能操作等。
(6) 知识拓展:主要是为了对章节任务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
(7) 资源链接:依据每章内容提供适当的文献资源和说明,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章节知识,并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因此,本书适合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也可以用于普及公民信息素养培训等领域。
本书由李志河主编,并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和定稿工作。其作者分工编写情况如下:李欣编写第1章;王芳编写第2章;任婕编写第3章;杨丽勤编写第4、8章;祁辉编写第5章;慕丽云编写第6章;卢秋锦编写第7章;刘潇编写第9章;李志河编写第10、11章。
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同时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和引用了大量专著和文献资料,在此对各位作者深表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难免有所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