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学教学及研究受西方经济学影响越来越大,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经济学课堂上越来越多地使用外文版教材。目前,在国内的各种引进版本中,经济学课堂上最常用的同时也最流行的经济学原理教材主要有三本,即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主要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这些教材各有特色,应用广泛。但在课堂讲授中,教师感到外国学者的这些著名教材在体系、文字表达及案例等方面都存在一个本土化的问题,而高鸿业版教材更适合理论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一批教学型(应用)大学及大专(高职高专)类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包括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适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建设更是十分重要。但目前各教学型大学及大专(高职高专)类学校所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内容差别较大,对学生的要求也各异,因而教学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作为一名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20余年的高校教师,一直十分关注西方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愿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当清华大学出版社向我发出编写教材的邀请时,便欣然应允,接受了这一任务。
在此之前,我曾参与并负责编写出版了《微观经济学》(卢现祥、陈银娥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宏观经济学》(卢现祥、陈银娥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经济学通论》(赵凌云主编,卢现祥、陈银娥、廖涵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几本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吸收了上述几本教材的部分成果,尤其是我在上述几本教材的统稿过程中对部分作者提供的原稿进行加工了的成果,如上述教材中部分章节中编写的一些案例以及相关链接的内容等。在此,特对上述教材的编写者表示衷心感谢。另外,为了突出特色,本书力求在结构体系、研究视角等方面有所创新,同时特别注重中国本土化以及使用面的问题。
本书在逻辑结构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微观经济理论(第一至七章),主要回答微观经济学关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问题;二是宏观经济理论(第八至十二章),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学关于宏观经济总量关系、宏观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由此,本书从横向上对有关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而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本书作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全国高等院校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出版,广泛吸收了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而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材需求。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它具有比较广泛的使用面,其读者主要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所有领域,特别是财经类、管理学类各专业的教师和学生。
本书由陈银娥担任主编,负责全书总体框架与写作提纲的设计和确定,对初稿文字上和内容上的统一修订、大多数案例的编写等。各章的具体编写分工如下: 陈银娥(导论,第一章至九章),刘明显(第十章、第十二章),师文明(第八章),魏君英(第九章),陈学军(第十一章).
限于编写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及所掌握资料,书中的缺点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与教学人员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