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追求卓越挺起胸来

 

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回顾 (下) 

  改革开放激发了清华再创体育辉煌的壮志。陈希出任校体委主任后,经过周密调查,提出在清华要将体育纳入学科建设的轨道,认为普通大学也有培养体育优秀的各种专业人才,发展体育学科,通过体育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此后体育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师资,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种类繁多的、深受欢迎的体育课,把体育课教学贯穿于本科四年之中,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观。同时倡导体教结合,探索在普通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路子,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一、 把体育纳入学科建设的轨道

1993年10月底,在清华大学第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张孝文校长向大家宣布了暑期学校干部会议提出的清华大学近期的奋斗目标,即“到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此后全校各单位积极响应这一号召,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力争为国家的富强多作贡献。当时各专业系所可以说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相形之下,清华体育部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面对这种形势,刚出任清华校党委副书记并兼任校体委主任的陈希,一直在冷静地思考着清华体育的未来。清华的群众性体育一直开展得很好,1993年清华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但和过去相比,清华体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如何动员体育部的全体教职工,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用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作出新的成绩,重铸清华体育的辉煌成为他思索的重点。他详细调查研究校内外的情况。据一些体育教师回忆,陈书记给他们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讲话,对教研组的情况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陈希给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 “清华的传统是始终有国家意识,始终要考虑在国家的发展中我们能做什么。”在作了题为“重铸我们的体育辉煌--跨越世纪的行动纲领”的鼓舞人心的讲话之后,他还对体育部的工作作了许多具体的指导。1994年,他慎重地提出: “清华体育要纳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的轨道之中!”从此开始了清华体育再次欣欣向荣的步伐。

校长顾秉林与书记陈希在校运会开幕式上(体育部提供)

把清华体育纳入学科建设的轨道这一惊人之举,立足于如下三个观点: 第一,对现代大学体育职能的正确定位。将学校体育理论和高等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之后可得出结论,普通大学也能培养体育优秀的各种专业人才,也可有发展体育科学的使命,也需要通过体育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作贡献。第二,普通大学在发展体育学科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体育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和通常所讲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知识体系。需要人们去认识,去发现。当今不少运动项目成绩的提高除了运动员的天赋和刻苦训练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这项运动的研究。由于牵涉的学科多、难度大,而且还需要动用高科技手段,因此在开展科学研究时,相比专业体育学院,普通大学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三,在新世纪我国大学体育职能的变化是可能的。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一定会从一个体育大国发展为体育强国。因此我国的体育发展格局一定会根据体育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与经验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必定会带动大学体育职能的变化。陈希认为,“一旦体制调整就会有新的任务、新的战略高地的存在。清华应该预见到阵地的出现并提前进入阵地。”当时,不少体育部的老师,既惊诧于这种想法不可思议,又被陈希的满腔热情所感动,被他潜心研究得出的富有逻辑、严谨周密的观点所折服,确实感到陈希是站在很高的层次,用一个教育家的眼光来理解大学体育的。这个提法并非好高骛远,而是根据清华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蒋南翔校长曾不止一次地说过,领导者提出的目标应该是经过奋力一跳能达到的目标。

体育部的老教师们以及重视清华精神的人都知道, “把清华体育纳入学科建设的轨道”就是对体育部提出的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它要求清华这一非体育类普通大学在教好体育课的同时,还要从事科学研究,对体育科学有所贡献,为社会服务。清华体育部应该是学校培养顶尖的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部门,不仅要为学生有强健的体魄作贡献,而且要为他们有健全的人格作贡献。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光凭热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意识和认准目标锲而不舍的精神,脚踏实地,进行一系列的艰苦工作。

艰苦的工作是从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始的。

1994年,陈希制定的具体措施有:  (1)聘请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位体育学博士田麦久为清华体育部的兼职教授。 (2)建立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聘请田麦久教授担任主任。 (3)通过引进和选培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从中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1994学年度开始选派青年教师到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在职硕士学位。 (4)积极申请设立体育硕士、博士点,以博士点、硕士点建设带动学科建设。 (5)改革体育课教学,增加理论课程内容。 (6)加强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建设。

就科研而言,1985年,体育教研室与无线电系、力学系合作组建人体运动信息与检测分析研究室,不久力学系郑秀瑗调入体育教研室。1987年,体育教研室成立体育科研研究室,下设人体运动生理生化检测分析组、人体运动力学检测分析组、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计算机组、录像组。在这期间,先后承担了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委托的体育科研项目,例如“红外光点运动分析系统”、“多种训练与测力装置”、“三维测试系统”、“鞍马技术动作分析”、“田径运动中跳高的高速摄影分析”、“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等。

清华“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建立于1994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以体育部为牵头单位,由本校医学院、航天航空学院的力学系、精仪系、自动化系、校医院、校工会、清华园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合作组建的一个交叉类校级科研机构,体育部张冰任中心主任。

2003年张冰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张冰提供)

在将体育学科建设列入清华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后,学校先后投资数百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建成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人体信息检测与仿真”、“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化学”等实验室和“健康促进研究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2002年,中心用清华自行设计制造的仪器,首次完成了1500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测试内容包括形态(身高、体重、脂肪量、肌肉量等),机能(心肺功能等)和运动素质(灵敏度、柔软度、耐力)等。2000年,中心的丁海曙主持的“HF2红外线光点运动分析系统”获得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容观澳主持的“新型CCD摄像终点计时及判读系统”获得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年,体育教研部引进的王培勇,在体育及电工电子学方面都有较好的造诣。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承担了“射击电子报靶决赛排名系统”的研制及“50米实弹射击电子报靶系统”的研制。同时他还主持了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项目“射击10米自动报靶系统”及“赛艇浆频、心率遥测和陆上专项力量训练仪器”的研制。这些项目都为北京奥运会作了贡献。2000年,体育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室的郑秀瑗主持的“中国正常人体惯性参数与统计”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后来在载人航天试验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清华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双聘教授王培勇(体育部提供)

为了使清华体育科研更深入到体育运动的主流中,清华大学致力于两个研究平台的建设,以推动人体运动科学研究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是由重点科研项目来带动的,其中包括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无论是高质量的设备和软件的配置,还是高水平研究人员的聚集,都不能一蹴而就。清华理工学科的优势和人文学科的传统基础,为克服种种困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且较快地取得成果: 2001年,学校首先组建清华大学“体育综合研究小组”,它由体育部、自动化系、精仪系、电子系、力学系等5个单位中9个专业的12位中青年教师组成,如陈小平、李庆、张冰、刘静民、马新东、曹振水、吴小五、张长水、张毅、季林红、高云峰、王子羲等,由在德国科隆大学获运动训练学博士学位的陈小平负责。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使体育学科的平台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他们开展了对跳水选手的人体运动信息检测、分析和仿真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跳水技术训练视频辅助、分析系统,跳水训练质量监控系统,跳板运动的板上动作技术评估与辅助训练系统,跳水运动空中动作的三维仿真,跳水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跳水运动员的营养评价、身体成分控制,机能检测分析研究和跳水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这些成果为保证我国跳水运动水平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作出了贡献。

陈小平原来主攻的学科主项与力量训练有关,所以起初他对于跳水这一以灵敏、柔软、技巧为主的项目并没有给予关注,当陈希第二次请他研究跳水运动时,他坦诚地说自己对此项运动的训练并不熟悉,当时学校正预备组队访问加拿大,了解国外在跳水运动方面的科研情况,陈希当机立断,让他取代体育部主任陈伟强的名额出国。回来后,他和著名的跳水教练于芬等合作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于芬骄傲地说,清华跳水队不仅有很好的实践经验,也有很好的理论水平。

2003年科研小组讨论跳水科研问题。

正面右起: 郑燕康(一)、陈小平(二)、

于芬(四)(曹春梅提供)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结束后,国家冰上运动速滑部同意由黑龙江省体育科研所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同承担“对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研究”的课题。此后,陈小平领导的团队对国家队的训练做了长期细致的研究和服务工作,为速滑运动的训练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开发研制了新的力量测试系统,建立单步滑行周期的肌肉用力模型和蹬冰技术的动力学模型,从多肌肉协调工作的层面揭示了速滑运动的技术特点。在该课题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我国短距离速滑项目的成绩出现了大幅度提高,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首肯: “在清华大学科研组的支持下,我国速滑短距离项目成绩出现了大幅度提高,王曼丽、任慧和于凤桐等队员在多次世界比赛中创造了优异成绩。" 

近年来,陈小平的团队还一直与我国皮划艇、赛艇和激流皮划艇国家队进行深入合作,对国家队进行了长期的跟踪服务,开发了国内第一套划艇水上运动学参数检测系统,使划艇训练评估模式从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在赛艇方面,他们研发了一套用于运动员日常训练的视觉生物反馈系统。在训练过程中,各种运动参数及其成绩变化过程和规律经过该系统处理,通过屏幕实时向运动员反馈当前的运动状态参数和动力学参数,从而及时地帮助他们改进技术细节和动作模式。他们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国家队队员的基础力量和专项力量的训练给予深入指导。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表示,划艇运动检测系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深入细致地了解技术细节,改进技术动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在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清华大学科研组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入指导,参与了多次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对国家队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给予了富有成效的指导,对我国水上项目的整体训练理念以及体能训练方向的探索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另外,著名教练员李庆、曹振水等在短、中距离跑上也作了很多研究。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确定清华大学为首批“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由体育教研部、文科处、经管学院、人文学院、21世纪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参加,目前共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1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1名,研究方向包括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教育学,体育训练学等,这里聚集了清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著名专家,如胡鞍钢、李强、廖理等。与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给体育科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基地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重点研究课题“举办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中国体育资本市场研究”、 "20世纪西方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理论、视点、范式与启迪”等22项,体育部仇军任基地主任。科研活动的展开使得论文的质量与数量有了长足的进步,体育部在1998年共发表论文7篇,到2003年发表论文42篇,8篇获奖;2004年发表论文64篇,7篇获奖。

2004年,清华参与举办的、旨在提高田径、游泳和水上3个运动项目训练水平的世界三高“科技把脉119" (这三个项目在奥运会上共有119枚金牌)学术报告会在清华举行,3位当今运动训练领域世界级领军人物--俄罗斯的马特维也夫,清华名誉教授、德国的哈特曼,德国的施密特·布莱希尔进行主讲,全国的高级教练员、体育科研工作者约100人参会。体育部硕士研究生钟玮的英文论文《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与管理: 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建议》入选2004年雅典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专题发言,仇军的著作《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0月份,清华大学体委举办“体教结合: 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清华体育高层论坛,相关部门和高校的官员、专家学者约60余人参加了论坛。

在高等学校里,要将科学研究工作做好,必须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相辅相成,所以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体育部也着力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点的申请。1998,清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点获准成立,这是我国第二所非体育类普通高校获得的硕士点。同年,王培勇招收体育部第一名硕士研究生。不久体育部又相继获得了“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两个硕士点。2003年,清华进一步申报“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成功,这是我国普通高校第一个体育博士点。翌年9月,体育教育训练学第一批博士生入学。截至2007年底,体育部共有30名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生10名,硕士生20名。他们来自全国20个不同高校,21个不同专业。多样化的学科背景为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2004年全国体育学科评估,清华仅位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和武汉体育大学之后名列第四,在非体育院校中名列第一。

如今,清华体育部共有三个学科研究方向:  (1)体育人文社会学;  (2)运动生理生化;  (3)运动训练学。

为了用定量的方法来证明体育运动对人的智力有促进作用,陈希和清华工业工程系的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萨文迪以及体育部一起做课题来研究这个问题。萨文迪是世界上著名的人因工程学的权威,我们期盼着他们的成果。

学科建设带动和促进了清华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了体育教学水平,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优秀的各种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二、 优秀的师资是大学最宝贵的财富

任何学科的建设是从师资队伍建设开始的,一流的学科必需要有一流的师资。国立清华大学从首任校长罗家伦开始,就在引进一流的师资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理念。蒋南翔也多次谈道: 高等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巍峨的高楼大厦和贵重的仪器设备,而是富有科学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清华的体育教师在全国颇享盛誉。如今任务繁重了,要求提高了,更要对体育部的教师队伍提出新的要求。

1994年9月,根据体育部当时教师队伍的状况和今后的任务,陈希提出一个完整的人事改革方案: “关于体育教研部教职工队伍优化及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 

设想中指出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应该是:  (1)体育课程不再只是体育专项技能课,还将包括体育与健康科学理论课。 (2)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讲授体育专项技能课,将更多地在今后教学中采用。课程既要考虑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学生的不同兴趣。 (3)对竞技体育的水平将提出更高要求。 (4)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除指导本科生外,对研究生和教工的指导力量也将加强。 (5)体育与健康指导及体育科研将有更多的发展。 (6)体育设施数量和档次将进一步增加和提高,因此维护要求也要相应提高。

根据上述工作内容,教职工队伍建设要达到的新目标是: 

 (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比例应明显增加。到21世纪初,这个比例应不低于50%,其中博士比例大致为10%~15%. 

 (2)  教师队伍中要有国内较公认的、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拔尖人才,力争到21世纪初,应有国内同行较公认的体育教育家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一类的较公认的高水平体育科研学术人员1~2人,国家队教练1~2名,国际裁判3~5名,全国、亚洲甚至世界三大赛前三名获得者5~8名。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就要采取“引进、选培、流动相结合”的办法优化教师队伍。体育教研部的新任领导们利用师资新老交替的机遇,坚决执行减员增效措施,严把进人关。诸如: ①认真做好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有关学校进修; ③建立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氛围,积极支持教师开展学术活动多出成果; ④从国内外引进一批不同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1994年体育部教师队伍开始出现负增长,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同年还聘请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田麦久为清华兼职教授。为了提高外语水平,陈希还专门请力学系的热爱体育又擅长外语的退休教师关冀华、时学黄给体育部的教师们上外语课。

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体育部先后派出多人到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在职硕士生学位课,截至2008年,已有8人取得硕士学位,其中马新东和刘静民还获得博士学位。赵青等4位教师获清华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体育管理学硕士学位。在老教师胡贵增建议下,王大中校长还专门批准陈伟强赴美国春田学院作为访问学者进修一年,成为清华建国后第一个赴国外进修的体育教师。此后还有吴跃健、张冰、赖柳明、陆淳、周小菁、马新东等先后出国、合作、访问、进修。

体育部在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出国进修的同时,还在校内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例如乒乓球国际裁判王欣,上北京体育大学的时候专攻乒乓球,1986年调入清华,1989年拿到国家级裁判资格,1993年学校鼓励她去瑞典参加乒乓球世界体育科技大会,次年她获得国际级裁判员的资格,在天津举行的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上她参加过裁判工作。之后经过考试她获得国际级裁判长和国际级蓝牌裁判员的资格。她曾经连续3年执法韩国乒乓球公开赛。在多哈亚运会上,她出任乒乓球项目的副裁判长,正裁判长是东道国的裁判。2007年夏,中国乒乓球大奖赛在深圳举行,王欣任裁判员。在一次比赛中,德国教练数次违规给予“非常指导”,王欣最后出示红牌,罚他出场。在比赛结束后,那位教练竟然站到场地内用中文谩骂王欣。她立即报告裁判长和国际乒联裁判委员会,结果那位教练不得不公开在媒体面前向王欣道歉。王欣在处理这件事上做得有理有节,在对方道歉之后,不再深究,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后来说: “中国的裁判员王欣在这件事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充分地体现了体育的精神。”除了裁判工作之外,王欣还十分珍惜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男女乒乓球代表队的训练工作。在带领代表队的时候,她能够把在国内外比赛中看到的最新的技术、战术应用到教学之中。例如学生刘立恺入学时用的是正胶球拍,连续3年比赛成绩平平,王欣大胆地建议他换成反胶球拍,并且日复一日亲自给他“喂多球”,与他一起探索旋转和拉弧圈球的技术。从不会打到能娴熟地利用反胶技术,刘立恺只用半年时间,那一年的高校乒乓球锦标赛上,他力克群雄,勇夺冠军。王欣带领的乒乓球队在北京高校历年的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从2000年到2002年他们曾连续三次夺冠。

孙葆洁是体育部年轻的足球国际裁判,是目前中国裁判界唯一的教授级裁判员。1986年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时,出于对马约翰、夏翔等老一辈体育家的崇敬,放弃去国家体委就业的机会,毅然来清华执教。夏翔、王维屏、曹宝源等老前辈们内在的学识修养和外在的形象风度,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无不触动着他的心灵,激励他在钟爱的体育事业上努力奋斗。他说要把清华的精神融入自己的血脉中,他平日给人的印象是谦虚、彬彬有礼,但在足球赛场上却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截至目前,他已先后8次获得金哨奖。在学校,他一面讲课,一面指导学生足球队,除了把最前沿的足球技术、战术传授给学生之外,还特别注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他告诉同学们:  “战术是智慧,这种智慧是无形的,要学会用脑子踢球。”足球运动是勇敢者的运动,但不能动作野蛮,故意伤人。他经常给队员们讲: “出去比赛,你们代表清华的形象,是榜样,很多人在看比赛,包括孩子们,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将来应该奔什么样的学校。”孙葆洁带领的清华学生足球队,多年来在北京高校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队员中有被公认是清华计算机系最出色学生之一、现就业于微软中国分公司的陈卫,有化工系“全国百篇博士论文优秀奖”获得者程易,如今留校执教。1997年,孙葆洁被国际足协评为足球国际裁判,是当时我国仅有的9名足球国际裁判中最年轻的一位。在谈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时,他感慨万分: “我的成长,很关键的是学校领导的培养,他们认为体育老师不单单是要把代表队带好、把课上好,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通过社会活动,再把自身能力提高,反过来有助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出去当裁判会占用工作时间,但学校和体育部的领导都给予他很大的支持。孙葆洁说: “陈希多次叮嘱我,千万不要吹黑哨。”陈希反复对他讲要继续努力,把裁判工作做好,回来后把学校工作做好,告诫他做人一定要公正,一定要正派。金哨奖是国内足球联赛最佳裁判奖,由足协俱乐部、媒体共同评出,每年只评一个。每次获得金哨奖后,陈希都要亲自接见孙葆洁,给他以鼓励。孙葆洁说清华体育部的老师们也给他很大的支持,部里所有人在推着他向前走,所有的人在给他创造条件。这些都让他铭于五内。

说到裁判,还必须提到体育部主任陈伟强,他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田径专业,忠厚、平和,不争名利,以工作踏实而著称,授课并指导代表队的训练,并担任中国学校体育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田径协会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大学生田径协会秘书长等社会职务。1994年出任体育部主任后,面对“重铸清华体育辉煌”的重任,在学校领导特别是陈希的指导下,他克服种种困难,充分发挥体育部新老教师的积极性,使体育部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鼓励青年教师刻苦学习,并以身作则,在被推荐去美国春田学院进修大学体育管理时,顺利地通过出国考试。近几年他在普通高校培养具有国家水平的学生运动员、清华大学高知人群体质与健康研究、清华大学奥林匹克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中美大学体育竞赛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并在第十一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等多项国际比赛中担任总裁判长,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北京奥运会上他出任田径总裁判长,负责211名国内体育技术官员和10余名国外体育技术官员的组织和现场的执裁工作,协调裁判、竞赛团体、场地、器材、媒体、安保、颁奖各环节之间的工作。由于裁判们周密的组织使田径比赛的时间与赛程表基本上一致,每组比赛的开赛时间都精确到10秒以内。陈伟强因工作出色被评为北京奥运会的最佳裁判员。

陈伟强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总裁判长(陈伟强提供)

获得国际裁判资格的还有周小菁和刘爽。周小菁是亚洲艺术体操冠军,以实践、理论双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艺术体操国际裁判员资格,曾获清华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刘爽是我国第一位击剑女国际裁判,获得过全国大学生击剑冠军,她在讲课和带领清华击剑队方面都有不俗的成果。

1997年,教研部引进了王培勇、赖柳明、张冰等3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国家级教练于芬也来到清华体育教研部执教,这对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以及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素质起了重要作用。同年,学校聘请伍绍祖、刘吉为兼职教授。进入21世纪以后,学校又引入具有博士学位的仇军、陈小平、李庆等教师,聘请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哈特曼为兼职教授,指导清华赛艇队、田径队的教学与训练。

  陈希在引进人才时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见几而作,不俟周小菁(体育部提供)

刘爽(刘爽提供)

终日”。陈小平在德国科隆体育大学运动训练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于2000年回国联系工作,没想到与原联系好的单位在回国后再联系时遇到困难,于是就想到清华大学试一下运气,从北京电话局查号台查到了清华总机,他就给体育部打电话说明求职的意图,接电话的是门卫,说领导不在,陈小平请她转告有关领导。当天下午四五点钟时,他接到了时任体育部党支部书记张冰的电话,请他速到清华见面。陈小平带了一些个人的基本材料与张冰交谈了半个多小时,张冰说: “我先得向领导汇报,然后会尽快通知你。”使陈小平感到惊讶的是,仅仅3个小时后,当晚八九点时他接到张冰的答复: “陈希老师首先表示欢迎,他很想见你,明天白天要开一天的会,当晚清华跳水队在保定比赛,陈希要去观看,问你是否能和他去一趟保定,如果行,就请你明天下午五点半到清华工字厅门口一起坐车去。”就这样,第二天他们晚饭也没吃,坐上车一直交谈,到了保定后,张冰买了两份面包,二人啃着面包进场看比赛,赛后连夜赶回北京,到家已是零点。过了3天,陈希亲自打电话给陈小平说: “我第一次很不礼貌,你看咱们都没有正式地见面,这样吧,我请你的夫人--你们全家--来清华吃一顿饭,我补救一下。”陈希在电话里明确表示: “我们对你的情况作了一些了解,我们觉得你很好,现在清华的大门向你敞开了,我希望你能选择我们清华,你看你有什么条件,你有什么需要,你给我们提出来,我们来解决。”陈小平再次体会到清华办事的效率,所以他也痛快,第二天就到清华办完手续上班!

陈小平的科研成绩前面已作了部分介绍,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他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相继发表的关于我国传统运动训练理论反思和审视的多篇研究论文中,他指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我国竞技运动训练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则是宏观运动训练理论的落后和专项训练理论发展的缓慢。他在运动训练的理念、专项训练特征和训练质量等宏观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和观点,在一般与专项能力、无氧与有氧能力以及力量和技术等运动训练的具体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和竞技运动训练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他的专著《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深受读者好评。作为清华体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任北京市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08年奥运会专家组成员,承担赛艇、皮划艇和激流皮划艇国家队多项备战奥运会的攻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