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保卫人民币”这一提法是否很奇怪?是否有吸引眼球之嫌?

2010年6月,中国GDP总量荣登全球第二(在日元出现贬值之后或在2010年第二季度GDP数据公布后),

人民币被全世界认为是最安全、升值预期最大的强势货币,中国香港、台湾等与大陆有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银行在5月份都很忙,忙着给老百姓兑换人民币; 也是在5月,欧元开始暴跌,5月18日和5月28日两次跌至12150附近,全年累计下跌16%,而且还会继续跌; 还是5月,中美经济战略会谈再次召开,人民币汇率虽然没有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美国政客的压力犹存,不知道升值论何时再卷土重来。让人可以安稳一点的是: 中美间首脑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时间表已经有了默契,人民币未来继续小幅度升值几乎是肯定的,虽然不排除未来也可能小幅度贬值。

此时,我提保卫人民币,岂不是让选择人民币避险的香港人、台湾人汗颜?岂不是让经济学界的同仁们笑话?人民币怎么了,还需要保卫?

人民币的确需要保卫。

我在5月16日给清华大学地方政府高管研修班讲课时,第一次提出了保卫人民币的观点,当我讲到: 保卫人民币的实质是要保卫每一个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是要保卫每一个中国家庭的人民币资产时,全场报以热烈掌声。为什么大家都支持我?因为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股市暴跌的“洗礼”,刚刚经历了一次财富大缩水,更因为绝大多数人对未来充满了疑惑,不知道人民币未来的购买力还会缩水多少。

为什么被全世界尊崇为世界排行第二,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的中国,老百姓财富缩水的幅度在2010年上半年却是全世界第一(股市跌幅全世界排行第二,稍微好于西班牙; 而若房价跟进下跌,中国老百姓财富缩水的程度是世界第一)?为什么人民币升值预期最强,中国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又非常之高,而中国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在2009—2010年却相对很少呢?为什么人民币汇率几乎不动,而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包括国际购买力)却连续多年贬值呢?

本书将回答很多人的疑惑。

更需要提及的是,全球看空中国的声音在2010年开始高涨。美国经济学家放言,中国楼市泡沫比迪拜高1000倍; 一些中国经济学家也说,中国经济已在悬崖边缘。看空中国在2010年4~5月间竟然变成做空中国,股市一个月暴跌800多点,市值损失6万亿元人民币,许多企业的股票已经跌破净值,低于重置成本。房地产新政更是以高压态势逼迫住宅类房产市场回调,人民币资产在多个市场已发出拐点信号。

人民币到底是升值货币,还是贬值货币?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本书躲不开的话题。老百姓不听经济学家的,也不信国家统计局的,更不会信美国国会议员的。他们相信的是自我的切身感受: 如果将官方每个月公布的CPI换算成“生活成本”,10年前1000元可以解决的日常生活开销,现在差不多需要5000元了。如果讲房子,最少也要三倍的涨幅。如果是进行基本建设,投资建设同样类型的新工厂,与10年前的投入相比大约是4∶1。这可怕吗?很多人可能觉得无所谓,因为他们对未来收入提高也有很高的预期。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太可怕了——很多劳动者家庭的收入水平提高不会超过物价涨幅,而且很多中产者相对物价上涨更怕的是股市、房市暴跌,这将会把他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攒的财富扫荡一空。未来物价上涨与资本市场的暴涨暴跌几乎是一定的,是大概率事件,是趋势性的现象。投资失败比收入下降(或失业)还可怕,因为它会使中产者一夜回到“解放前”。更严重的是,未来中国的劳动人口会逐步减少,如果下一代人的劳动能力和创造力不能持续性增长,这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增长极度地减慢。还有很多很多……当随着改革开放而富裕起来的一代人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这个国家的GDP靠什么人创造?这一代人靠什么来养老?

没办法,只能增加储蓄,这是绝大多数刚刚“富起来”的中国人的唯一选择。为了减轻后代子孙的负担,现在四五十岁的人早就开始攒钱养老了。用经济学的专用语言,他们是将自己劳动所创造的劳动力价值储存起来,以备与未来的劳动力价值进行交换。但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今天你储蓄了100万元,10年后、20年后很可能只有相对于10万元的购买力了。为什么?负利率加通货膨胀率。

写到这,绝大多数人应该明白,所谓保卫人民币并非保卫人民币汇率,更非保卫固定的人民币汇率,而是保卫以人民币计价的劳动力价值,保卫劳动者转为储蓄投资的人民币资产,保卫投资者获取财产性收入的权益。

保卫人民币的口号应该有人振臂高呼。

但是,保卫人民币首先需要解决的并非是怎么存钱或投资,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基本理论或曰人民币的价值观: 我们的国家需要不需要坚决地保卫老百姓的私有财产?老百姓还有没有比积攒财富更高的精神追求?

保卫人民币并非口号,靠口号也不可能保卫人民币。保卫人民币口号的提出并非“妄想”,保卫人民币需要学术科学的进步,需要为老百姓寻找精神家园。

现在中国为什么怪现象越来越多?如果将人民币视为我们的物质家园,与此相对应的精神家园在哪儿?当我们询问很多人的精神信仰是什么时,当我们自问能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慰的东西是什么时?还是人民币。为了人民币而奋斗,最终会失去人民币。从这个意义延伸下去,保卫人民币实际就是重塑中国人的信仰。

如何重塑信仰,我做不到,我们这一代人也很难做到。但我认为,一定要提出这个命题,并把它与保卫人民币联系到一起,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去想,执政者更应该去想: 我们有没有比人民币更可贵的东西需要寻找,需要保卫?从这个意义上说,保卫人民币不仅有经济学的意义,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思想领域的意义。

即使是经济学也需要创新,而创新的思想源泉很可能与保卫人民币的概念相关。“保卫人民币”概念提出的背后有着严密的经济学逻辑和社会学考虑,它是一个思想体系,比如全新的劳动价值理论,比如提出保卫人民币必须转变中国的发展模式等。

《保卫人民币》一书提出的许多经济学概念无疑是新颖的,《保卫人民币》一书中表达的许多思想更新颖。很遗憾,这些思想不是出于“象牙塔”,而是来自一个基层的金融实战家。因此,它可能很粗糙。但正因为如此,它可能更具震撼力,因为它的许多观点和思想来自金融实战——这是很多“理论家”不可能做到的。

本人研究宏观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多年,几乎每天为客户写市场评论和操作建议。在摸爬滚打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闲暇,我也经常写一些经济学心得,对宏观经济政策发表些看法,渐渐成了气候。近几年,我公开发表各种经济学评论,市场分析文章近千篇,大都切中时弊,紧贴市场热点。我自誉为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瞭望者”,天天“仰望天空”,天天脚踏实地,天天发出预警。正是这种执著,才使我的理论成果和实战成果颇丰。几年来,我对市场的分析几次出彩,包括其中准确地预测了2007年6月份日元的大跌,预言了全球金融危机在2007—2008年将爆发; 准确预测了中国股市两次大跌——包括十七大开幕后和2010年4月16日的暴跌; 在2007年年底我就提出了美元“远反转”理论、预测欧元将暴跌等。在此基础上,我的货币异化理论、鸡尾酒式的外汇储备理论、超技术派市场分析理论渐渐有了很多“粉丝”。当然,一个长期在草根中奋斗的人不可能永远是草根,我的文章已经渐渐被市场热捧,经常看到网络媒体的头条挂着我的评论文章,高层传阅的内参也几次有我的文章和建议发表,例如, 2005年6月国务院内参曾经就用《何志成给出人民币改革时间表》为标题发表了我关于建议人民币需要缓慢升值直至实现自由浮动的建议文章,一个月后,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

因此,《保卫人民币》除了理论贡献,还是一个“瞭望者”的实践总结,它记录了近几年我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次次准确预测和预警,更告诉大家: 保卫人民币不是等到人民币出现危机时才告诉大家危机来了,更不是总用“狼来了”吓唬老百姓和决策者。保卫人民币需要集金融哲学之大成,需要有宏观经济预测学的大智慧,需要走在市场的前头。

温总理在2010年曾多次语重心长地谈到中国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谈到: 中国既需要“仰望星空”的人才,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劳动者。所谓“仰望星空”的人主要指学者、科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创新劳动者,但对“瞭望者”来说,仅仅“仰望星空”是不够的,天天脚踏实地更不够。作为一艘行驶在汪洋大海上的航船的瞭望者,怎么才能最早地发现风暴的边际和暗礁点(风险点)呢?经验与勤奋。勤奋是天性,经验则是心灵的悟性,是哲学逻辑的悟性,它可以传承,也需要传承。

能够及时地发出各种宏观经济预警——包括市场预警,对我们这个国家太重要了,对很多人的实际工作也很重要,比如2009—2010年期间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所做的一系列重大预警——几次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和各大报刊发出对房地产新政实施的时间和力度进行预测的政策分析文章,对应对复杂多变的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制定和市场反应起到了非常积极的预测和建议作用。

本书是我的实战和思想总结,是给每一个希望成为“瞭望者”的人看的。

《保卫人民币》不是空谈,它是经验的结晶,是哲学的思考,是一个“瞭望者”的心声。它告诉我们: 保卫人民币概念不仅包含了现实中许多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课题,是对经济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的再思考,也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关心的“身边事”。保卫人民币就是保卫你自己,保卫你的心灵,保卫你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