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是自该专业成立以来,所有从事该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人们所不断探讨的问题。

虽然各个学校的专业介绍都有说明,可以到各个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校的网站上去查看。但现实是学习的本体——学生、施教的主体——教师和用人的主体——社会对此的认识大多是迷惑的。

在一些学校的网站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都在抱怨毕业后就业难,他们反映在求职时,在需要管理人才的单位将他们看做是从事计算机的,而需要计算机人才的单位将他们归为管理类,使他们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实际上,许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四年后,不能说清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仍然不明白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是什么,从而对专业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热情。调查表明,虽然教育部专业指导小组规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但各个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却是不同的,甚至差异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个人的理解进行教学,如管理学的教师按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去讲管理学基础,经济学的教师按经济类专业的一套去讲经济学基础,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模式去教学,没有顾及以上3个专业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支撑,导致3个主体相互脱节,造成学生什么都学了一点,而什么都没有学到的“两张皮”的现象和后果。同时,社会对该专业是陌生的,在各类招聘资料和招聘会上,往往没有提供相应的职位。

结果造成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很大。这一矛盾现象说明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发生了偏离,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思考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认知度都需要逐步提高。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其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都在摸索、研究与形成的过程中。

(2) 各个学校虽然办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由于学校的性质不同,该专业所在学院的性质不同,该专业的来源和背景不同(由5类专业转变而来),各个学校都有自己对该专业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各个学校培养的模式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使得毕业的学生就业能力的侧重点不一样,给社会的印象也就不同。

(3) 在教育部的专业指导意见中,确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是三大学科基础,但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各个学校由于专业的背景不同、专业所在学校和院系不同、教师构成成分不同,导致了该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的不同。其具体后果是“拼盘式”的教学,即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不注意结合本专业的复合型的特点来讲解,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互相脱节。

(4) 学生在入学初期没有得到足够的专业教育,对专业的知识体系没有概括的了解,不知道未来4年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所得到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一点,不知学了有何用,学习没有目标,因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5) 专业宣传的力度不够。学校没有大力突出该专业的复合型特点,宣传其成功案例。学生没有明确体会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由于大多数不具有复合型人才的实力,故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专业的复合型特色。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育者和建设者,国内许多学校的教师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如何定位,课程如何制定,教学如何实施。

虽然对于此问题的认识目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在专业建设中逐步成熟和定型。但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初期便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一个概要的、整体的、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学习内容、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接触和认识,使学生明确在将来的学习期间学什么、为何学和怎样学。而这些仅仅靠入学时的专业介绍是完全不够的。

由此,便产生了本书的写作初衷和目的,即通过信息管理导论课程的学习,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或主干课程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一开始便了解以后要学些什么,为什么要学,所学内容之间存在什么内在的联系,学成后有何发展等相关的内容。这一目的与目前的许多同类教材有所不同。

目前,国内许多同行专家已经编写或编著了许多信息管理导论或概论类型的教材,如信息管理导论、信息管理概论、信息管理学概论、信息管理基础等教材,但大多是作者基于各自的专业背景,从其自己的专业角度(图书情报、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等),以不同的视角来论述,力图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密联系,存在定义上的歧义,因而大多数这样的教材无法将自己同信息资源管理类的教材彻底划分开来。

本教材有别于一般的信息管理的入门教材,而同其他一些学科或专业的入门教材(如计算机科学概论)一样,其目的是提供一个专业教育的引导材料。根据专业的要求,阐明学生在学校的4年将要学习些什么知识(课程),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将来的职业前景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学什么、为何学、怎样学,从而树立明确的专业观念,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学和用,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和锻炼,将信息管理的知识融会贯通。因此,本书可能覆盖很广,内容较杂,但我们的要求或目的是让学生从本书中“知其然”,初步了解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内容,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或渴望,从而在随后的学习中“知其所以然”,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工具,进而具备必需的技能。而将传统的信息管理导论中的一些内容留待学生在学习信息资源管理中进一步深入学习。基于此点,本书或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导论可能更为贴切。

本书内容广泛吸取了同类教材的营养,借鉴了本领域内的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和见解,试图通过简单地、概括地介绍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网络信息文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尽快地接触他们在大学4年中将要学习的内容。虽然有些内容对大学新生而言,比较宏观、抽象或比较生疏,但是要尽快地认识和理解自己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建立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信息管理的理论是信息科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的技术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的系统是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的应用是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与信息社会,以及信息管理的发展是知识管理这一体系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科的研究内容,了解到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应用的信息技术,了解到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开发和管理的内容,虽没有明显地追求,但从中可以体会到信息管理的三大支撑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所实现的信息管理中的内在联系和作用。并且,作为一个尝试,本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职业发展作为一个内容,列举了若干个职业发展前景,使学生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学习的目标,产生学习的动力。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经济领域的信息管理。这是因为在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21世纪,经济领域的信息管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包括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信息产业(主要是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信息社会学的研究与应用等各部分。在这一领域,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得到了完好的结合,应用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部分的内容。因为,在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离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去讨论信息管理,有点理论脱离实际之嫌和缺乏时代感。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三要素: 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人才在信息系统的形式下才得到有机的统一。作者的理解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生命周期的活动的管理,其具体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信息系统的管理之中,这或许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没有被简单地称做信息管理专业的一个原因吧。另外,为了使学生增加对信息管理的感性认识,书内列举了许多实际应用系统和大量图例。

本书各部分的内容相对独立,教师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课程的长短进行取舍。如果课时不够,有些部分的内容可以作为课外阅读的内容,而不会影响全书的整体效果。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大力支持,提倡特色教材,才使我们在市面上已经出版了许多信息管理入门教材的情况下,产生了写作的动机,做了一次尝试。还要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本书写作的指导和支持。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照了大量的中外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对已列出或未列出的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宋克振和张凯编写。其中,宋克振编写了第1~7章,并负责全书的构思和定稿; 张凯编写了第8章和第9章。另外,向卓元和李毅鹏帮助提供了部分资料。

由于写作时间和作者水平有限,复合型专业教学的全新特点,以及信息管理领域发展的日新月异,并且作为一个新的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和结构来编写,本书肯定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在修订时补充和完善。

作者

2005年5月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