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一本为中国的企业家而写的创业教程。
成就一个人事业的,不是他“是什么”,而是他“做什么”。人生最有价值的事业不是就业——无论职位多高、待遇多好——而是创业。创业代表了从无到有的创设、从小到大的发展与从衰到进的变革。对于个人,创业能够实现最大的需求满足——无论是利益、权力、情感还是各种其他的考量;在现代社会,无论哪个国家,社会精英都聚集在创业的大旗下,从事着创业的事业。对于社会,创业是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基本源泉;任何一个国家,最重大的命题绝不是就业——无论是增加多少就业岗位、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而是创业,创业不仅贡献给社会以就业的机会,同时还有财富的增长、福利的增强、文明的演进等;在中国,创业还涉及民营企业成长及由此主导下的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
人们一般将创业误解为与商业完全等同,而实际上,创业是一种事业发展思路:创业要求以实证、科学的思路对待自己从事的事业,无论自己是从事什么专业、担任什么工作。创业的实证性体现在:以实践的需求开发及其满足为基础,以创造社会价值为目标,以赢得合理的经济利益为动力。创业的科学性体现在:应用科学创造及其成果、反哺并促进科学研究、保护智力进步和科技创新。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创业的事业思路与传统的就业的事业思路不同,它更强调创新、成果、价值、应用、检验。牛根生认为:“这个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有心人’擅长‘三大做’:做事,做势,做市。”以创业的思路开展事业,“做事,做势,做市”,是人类社会认知的重大进步,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临界点,是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重要差异。
所以,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创业并不一定需要另起炉灶,它更寻求首先选择从自己会做、精做、已做、正做、待做的项目上起步;创业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变换自己人生的航道,而是以自己的个性、特色、专长为立足点,寻求日积月累与创新突破——这种重要思想永远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正由于创业是事业的拓展,因此适合于一切以市场经济和实业思维开拓自己事业的人们——无论是官员、职员、学生、商人,还是记者、演员等,只要拥有梦想,想创造自己的事业领地,就可以创业。
因此,创业管理的教育也就成为全民教育。
二
长期以来,本人坚持了以企业家为主体的深入研究与系列著述,进行了开放式的学习与思考,并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创业观察与实践体验。正是站在研究与实践形成的思想与体验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本教程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从而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性。
本书的内容特色是:(1)从企业家视角出发写创业管理。传统的创业管理教程大多未能明确自身的主体定位,或者暗含着一般管理者或技术人员的定位。与传统教程不同,本书以企业家为主体,建构企业家视角的创业管理的知识体系,内容更具有操作性。(2)用人力资本进行创业。传统教程多以技术、资本等要素为创业主导因素,而本教程则强调人力资本在创业中的主导价值。(3)侧重创业文化。有别于其他教程对创业硬因素的强调,本书强调创业的软环境:内在高于外在、人文重于物质。其中主要的是创业文化,尤其是创业者的文化(企业家精神、观念、思维、价值观、策略等)在创业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书的形式特色是:(1)与流行的依企业管理横向知识分类不同,本书立足于创业的实践流程,从创意、管理与领导3个角度,建构了创业管理的分析体系,内容更具有科学性。(2)与流行的理论知识传输方式不同,本书以知名企业家及其创业为例证,以活生生的实践经验教育、启发读者,重在提升读者的认识与能力,内容更具有方法性。(3)与流行的封闭性书不同,本书创造性地建构了大量的学习目标、专栏案例、练习思考、延伸阅读等,拓展了读者的思维,内容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以企业家的“希腊神话”与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实践为基础,不仅要说清楚他们是怎样成功的,而且要分析透人们是如何成功的。
三
世界上最荒唐的教育结果恐怕就是:学经济学的不懂得立法,学管理学的不懂得运营,学医学的不懂得行诊。创业这样一项十分重要的命题,但也很容易被忽视:经济政策的很大部分都是与就业相关的,创业的制度优化与实践支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的教育界,创业教育处在起步阶段。很多人是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面对实践裹足不前,或者经不起实践的风吹雨打,创业成功率低、成长性弱。面对这种局面,迫切需要有胆有识的教育界人士担当,开拓创业管理教育的先河——人类许多伟大事业的开创,不是基于功利,而是基于责任!
创业管理是一门创意性、方法性、策略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国内外无数创业的成功者(国外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世界巨富,国内包括众多亿万富翁),都是视创业的实践与经验为第一要素——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受正规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没有经过或没有完成大学教育,有些甚至是文盲。在此基础上,“创业管理”无疑是一门实务性的课程。从实务性的角度来看,“创业管理”教程的特点不在于建立学术上完整的分析体系,而在于通过实践上宝贵的经验借鉴,以激励、启迪受教育者的创业思维,提升其创业的理性定位,增强创业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在教学与研究实践中,本人深感立足本土现实、有分量、有实质性指导价值的同类教材奇缺。尤其是针对中高层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培训教程,作者与编辑在主观上不能抱有忽悠的态度,要立足于实质性内容的开发、着力于阅读价值的供给,并通过形式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加上合理与有效的创新,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增进教学的便利与效果。
自2006年以来,本人已开始陆续出版企业家管理丛书,本套丛书以学习性为标的,以思想、实证、文献、思维及方法为内涵。其课程配置建议,如表0.1所示。
表0.1 企业家管理丛书与课程配置
课程
教程 领 导 科 学 创 业 管 理 公 司 治 理 管 理 咨 询 学 术 方 法 企业家精神 ★ ★ ☆ △ ☆ 领导力 ★ ☆ ☆ △ △ 创业管理 △ ★ ☆ ☆ △ 管理咨询 △ ☆ △ ★ △ 公司治理 ☆ ☆ ★ ★ ☆ 企业家学 ☆ △ ★ ☆ ★ 科学学 ☆ △ △ △ ★ 注:①每门课的教材分为核心教程(★,必选)、辅助教程(☆,必读)、阅读教程(△,选读)三类。②采取双教材制,即每门课的核心教程为两本。③实际教学中,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如“领导科学”可能变为“企业家精神与领导力”、“领导科学与艺术”,“管理咨询”变为“企业诊断与分析”,“学术方法”变为“学术研究方法”等,这种名称变化并不影响课程的实质,相应教程配置不变。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过去30多年似乎很漫长。实际上,纵观人类社会的商业变革的历史,这只是一段很短的时间。正是在这相当短的时间里,中国的企业家挖到了他们的第一桶金。但这更多的是靠好的机遇,事实上,中国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特别成熟的管理系统。对于任何一个创业中或想对创业有整体理解的读者来说,本书有整体研读的必要,可作为案头书。同时,由于不同的创业者基于创业起点不同、创业行业不同、团队组成与分工不同,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乃至企业所处成长阶段的不同,对创业管理感知的问题重点也一定不同。本书呈现的只是作者的一个分析框架与理性思考,不同的读者,可以以跳跃方式进行阅读与思考。
四
对于人生奋斗的对象与目标来说,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通常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从挑战的角度来讲,人生的进阶就在于能够不断地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与现实——尽管在实现之后,回顾起点与终点的落差,人们经常感慨万千。对于生长与受教育在非创业型的计划经济时代、以研究为职业的我辈教师来说,承接《创业管理》的教学本身就是接受一次巨大的挑战。在起点的体系构思与后续不断的完善、经年累月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思想的慢慢形成及高度强化型的修改、补充与完善,付出的艰苦自不待言。
德鲁克指出:“为了了解(管理者所面临的)现实的挑战,教员必须具备实际管理经验以及足够的咨询实践经验。”我自己不仅一边教学与科研,同时也在进行创业实践,立足于把创业经验写进教程,又用教程智慧指导创业实践。创业的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体味与思考是本教程能够得以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要感谢一起参与创业的诸多人士,他们有:马雪雁、董永丰、黎赔肆、都建华、刘文华、赵再钢、熊文艳、顾晓芸、章小任、陈扬丽等。在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也承担了面向MBA与本科生的“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教学不断地促进了自己对创业管理思想的深化,学生也通过课程报告等形式提供了很好的修正与补充建议。其中,张英婕博士对本书的风险投资一章的相关分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金泉博士对本书的第1版编写作出了贡献。研究生陈志、彭莉君、卢海燕、张海心、李雪梅、陈学猛、王帅、孔云林、王军、赵明、赵海川、曾嘉等,参与了第2版的审读与指正,为第2版的定稿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书中引用的(包含部分限于条件而未清晰标明来源的)相关资料的作者以及众多勇于创业实践的企业家,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完成本书写作的。本著作的修定也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资助。
我一直致力于本书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不断完善,包括内容上的思想性、实证性和形式上的简洁性、可读性,提升读者的阅读品质。其内容阐述建立在丰富的文献及实证基础上,采用大量的专栏(包括专题分析与案例讨论)对分析进行深度支持,贯穿全程(从章到节及单元)的提示、自检、讨论等教学互动,结合以学习目标的提示、极具思考价值的练习,以及创造性地提供章后的延伸阅读进行经典文献阅读指点。而形式上,在节标题中放弃使用“第××节”及次级标题的数字性前缀;在专栏与案例的使用上,也放弃了编号,部分甚至直接放弃了题注,内容也不再作阴影化处理,而通过字体的变化及段落格式的调整体现差异;采用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最大程度地将引用文献作章末处理,在尽可能完整注释的情况下,力求正文内容的清晰与流畅;在章节的名称等方面,尽可能概念化,结构上实现齐整一致;每章之后的思考练习题精炼成十项;每章之后的延伸阅读都维持在十本的定数(实际上可读的相关优秀文献不限于此数)。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努力均力图增强本书的可读性、思考性、借鉴性、体验性,以期能够实质性地启迪读者的思想方法、提升素质能力。随着再版的不断完善,本书结构越来越规范,文献越来越丰富,分析越来越具有技术性,内容越来越具有创新思想。
我致力于将著述做成开放性的体系。作为工商管理核心课程“创业管理”的第二课堂,有关本书及作者相关著作、主讲课程、思想动态、在线交流及实践咨询等更多的信息,请阅读博客“领导者”(blog.sina.com.cn/dingmyy)、访问耶商研究院(www.pmeac.com)等相关网站。热忱地欢迎读者以各种方式来信,告之本书的学习收获、阅读评论、教学反馈,提供本书进一步修改的各种建议,包括资料更新、文献补正、分析完善、文字与图表修正、补充实践问题与案例等,不一而足。也欢迎回馈书中思考练习的分析报告、延伸阅读的文献读后感,以及提供新的思考练习问题、添补或修正延伸阅读的书目,以及就各种合作进行协商。
在许多重要的时期,本人有幸受到众多先生与同仁的支持:安徽农业大学袁克发教授、王学礼书记、钱章强教授、张国宜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万茂教授、刘书楷教授、顾焕章教授,南京大学彭补拙教授、包浩生教授、曾尊固教授、刘志彪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谈敏校长、丛树海副校长、颜光华教授、郭羽诞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前院长吴立范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已故郑绍濂院长、芮明杰教授、薛求知教授、朱道立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院士等。本书的修订也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资助。
谨以此书献给我幸遇的无数善良与坚毅的人们,因着他们的品格、梦想与执著,因着在瞩目他们、感遇他们时,所缠绕于我的谢忱与激发!
丁栋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2011年10月10日
VI
创业管理(第2版)
V
前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