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近30年来,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迅猛发展。当前,不仅艺术院校,在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单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设计艺术类专业。据教育部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6月,全国1983所普通高校中已有1368所设置了设计艺术类专业,比例高达69%。高校在校生中,有5%为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这5%学生有20%分布在独立建制的艺术类院校,另外80%分布在综合性大学等其他类高等学校。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经济的发展已由产品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转向设计的竞争,设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的迅速发展、产品的不断更新给社会各方面带来了巨大变革,因而对设计艺术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设计艺术专业已被列为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之一,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适应设计艺术事业的要求与变革,是设计艺术教育与研究正面临的新挑战。 20世纪末,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高等院校工艺美术各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增设了“设计艺术学”,本科“工艺美术”调整为“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早期的工艺美术教育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用需要为教育和办学宗旨,以培养专业设计人才为目标,这种办学宗旨和目标可以说体现了当时工艺美术的本质特征。设计艺术涉及的面非常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到交通工具;从展示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媒体广告、动画,到产品包装、样本、商标;从居室空间到公共环境空间等,无所不及。同时也包括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陶瓷、漆器、印染、金属工艺、玻璃等工艺与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交叉发展,新的设计艺术门类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艺术、网页设计艺术、数字媒体设计、游戏设计等不断涌现。无论是传统的“工艺美术”,还是现在的“设计艺术”,必须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应用相结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必须把设计艺术教育放到合理的位置。“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设计艺术教育要建立一种与“设计艺术学”这一边缘性交叉学科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计艺术教育不是简单的艺术教育问题,从事设计艺术职业的人仅具备感性的艺术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对管理学、市场学、传播学、心理学、方法学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相关的技术学科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或把握。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在机遇与挑战中积极推进。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年会议第一议程通过将艺术学科独立成为“艺术学门类”,原归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由中国语言文学(0501)、外国语言文学(0502)、新闻传播学(0503)、艺术学(0504)四个并列一级学科,上升为新的第十三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该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艺术学、戏剧影视艺术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将来占据全国大学招生人数超过5%的艺术学生,从本科到博士将获艺术学学士、艺术学硕士、艺术学博士等学位。“美术学”和“设计学”一级学科的建立,为美术学和设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它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对设计艺术的迫切需求,以及设计艺术意识的普遍提高。但是,我们必须在这种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对设计艺术教育发展保持清醒的认识,认清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目前,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上,在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上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学科体系偏重艺术内容,忽视了设计艺术学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属性;专业设置大多是在美术类、工艺美术类或吸收包豪斯教学体系发展起来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延续了传统工艺美术以及“三大构成”内容,而对与现代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缺少足够重视;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与设计艺术发展规模和内涵还存在很大差距。 鉴于这种状况,设计艺术教育应该加强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专业和教材建设,《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系列教材》顺应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逐步建立和完善设计艺术学科体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具有设计艺术学科各专业发展的适用性和广泛性。该套系列教材理论和实践结合,既可用做高等院校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作人员的参考书。另外,它对我国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系列教材》是山东省教学改革立项重点研究项目——“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教材建设研究”内容之一,也是落实教育部“创新型应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的具体举措之一,敬请美术与设计艺术教育界的同行专家批评指正,为促进美术学、设计学发展共同努力。      2011年8月于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