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UG NX是一款集CAD/CAM/CAE于一体的3D参数化软件,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和制造软件。它涵盖了产品设计、工程和制造中的全套开发流程,为客户提供了全面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是当今最先进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之一。该软件不仅是一套集成的CAX程序,而且已远远超越了个人和部门生产力的范畴,完全能够改善整体流程,以及该流程中每个步骤的效率,因而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通用机械和造船等工业领域。
UG NX 7.5是UG NX最新版本,与以前的版本相比较,UG NX 7/7.5软件通过将精确描述PLM引入产品开发,利用集成了CAD、CAE和CAM解决方案的强大套件,重新定义了产品开发中的生产效率。UG NX 7.5充分利用 PLM 精确描述技术框架的优势,改进了整个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决策过程。此外,UG NX 7.5在性能和功能方面都有较大的增强,同时保证与低版本完全兼容。
1.本书内容介绍
本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机械设备中最常见的零部件和典型的建筑模型为训练对象,带领读者全面学习UG NX 7/7.5软件,从而达到快速入门和独立进行产品设计的目的,全书共分11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 主要介绍UG NX 7软件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基础建模模块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另外详细讲解文件操作和图层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2章 主要介绍坐标系的设置、视图的布局、相关一些基本的操作工具和编辑操作等内容,并详细讲解使用相关工具的方法和操作技巧。
第3章 主要介绍UG NX中草图的基本环境、草图的绘制和约束,以及草图的操作等内容。
第4章 详细介绍曲线的绘制方法,包括各类基本曲线和特殊曲线等,以及曲线的各种编辑操作方法。
第5章 主要介绍创建基准特征的作用、基本特征的创建、设计特征的创建,并详细介绍三维实体建模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
第6章 主要介绍在UG NX中有关特征操作和特征编辑所包括的各种工具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第7章 主要介绍自由曲面的概念及有关编辑曲面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并分别通过以点构面、以线构面和以面构面3种不同方式全面介绍曲面造型的创建和编辑方法。
第8章 主要介绍UG编程的基本操作及相关加工工艺知识,并详细介绍使用UG NX 7进行数控加工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第9章 重点介绍UG工程图的建立和编辑方法,具体包括工程图的参数预设置、图纸操作、视图操作和标注工程图等内容。
第10章 主要介绍注塑模具的工艺流程,以及初始化设置和分型前的准备操作,并通过介绍分型和分模的设计等诸多操作来讲述整个模具的设计过程。
第11章 主要介绍机械装配设计知识,包括自底向上装配、自顶向下装配、设置装配关联条件、组件编辑等。
2.本书主要特色
全书是指导初级和中级用户学习UG NX 7/7.5中文版绘图软件的基础图书,全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使用该新版软件中进行产品设计的方法,主要体现以下特色。
? 内容系统性和直观性
本书内容强调系统性和直观性,特别是对在使用UG NX 7软件过程中容易造成失误的很多细节作了细致的阐述。各章节均附有大量来自实践的工程设计案例,以帮助读者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
此外,在专业内容的安排上也进行细化,对于较为简单、通俗易懂的知识点使用较短的篇幅简要介绍,而对于在设计中不容易掌握的内容则加大篇幅进行详细介绍。
? 案例的实用性和典型性
为提高读者实际绘图能力,在讲解软件专业知识的同时,安排了丰富的典型案例和上机练习来辅助读者巩固知识,这样安排可快速解决读者在学习该软件过程中所遇到的大量实际问题。
各个典型案例和上机练习的挑选都与工程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详细介绍这些典型模型的结构特征、应用场合、设计产品过程需要注意的重点难点,同时附有简洁明了的步骤说明,使用户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巩固知识,而且通过这些练习建立产品设计思路,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随书光盘内容
为了帮助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本书,本书专门配带了多媒体学习光盘,提供了本书实例源文件、最终效果图和全程配音的教学视频文件。使用之前需要首先安装光盘中提供的tscc插件才能运行视频文件。两个文件夹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 example文件夹提供了本书主要实例的全程配音教学视频文件。
? downloads文件夹提供了本书实例素材文件。
4.本书适用的对象
本书是真正面向实际应用的UG NX 7/7.5进行产品设计的基础图书,全书可安排26~30个课时,并配有相应的典型案例和上机练习,可以作为高校、职业技术院校机械、机电、数控加工、模具等专业的初、中级培训教程,能够使教师在组织授课时灵活掌握。
参与本书编写的除了封面署名人员外还有王敏、马海军、祁凯、孙江玮、田成军、刘俊杰、赵俊昌、王泽波、张银鹤、刘治国、何方、李海庆、王树兴、朱俊成、康显丽、崔群法、孙岩、倪宝童、王立新、王咏梅、辛爱军、牛小平、贾栓稳、赵元庆、郭磊、杨宁宁、郭晓俊、方宁、王黎、安征、亢凤林、李海峰等。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朋友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网站www.tup.com.cn与我们联系,以帮助我们改进提高。
编者
2011年5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