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是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编写的,但同样适合电子类其他专业(如自动化、微电子、通信等)的学生使用。本书从计算机基本原理讲起,密切注意与当前计算机发展水平相结合,内容广泛,同时力图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本书于1989年初次出版,第2、3、4版分别在1995年、2001年和2007年问世。承蒙各界厚爱,本书发行量已达到60余万册,并先后获得电子部和教育部的奖励,被评定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众所周知,计算机应用推广极为迅猛,计算技术与移动通信、视频技术日益融合。为了更好地为教学和读者服务,我们不断对本书进行修订,跟踪技术的发展,调整和充实内容,并提高可读性,以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科学、技术和制造等领域,正从引进向创新阶段迈进,只有创新才能自立。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目标,计算机软件运行在计算机上,微电子的水平体现在微处理器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上,其他学科也有类似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多个专业都需要了解计算机硬件。

在本书中我们把计算机结构定义为系统程序员所能见到的计算机硬件特性,计算机组成则是指计算机硬件的具体实现。

本书的第1章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了综述,第2章~第10章着重阐述构成一台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某些观点会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因此希望读者着重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对于计算机的各个功能部件,应着重了解它们在整机中的作用以及由此而分配给各部件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正确设计或选用硬件,而不致被众多的、风格各异的计算机结构及组成所迷惑。根据摩尔定律,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每隔18个月翻一番,计算机的功能和性能也随之提高,由此可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必然的。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过去仅在大型机中才采用的流水线组织、并行处理、cache和虚拟存储器等技术可以移到微处理器芯片中去实现。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已融为一体,对计算机的结构影响很大;更由于操作系统与硬件、网络和应用关系密切,因此在第11章中介绍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引导作用。

第12章讲述了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及其实施基础,强调了计算机向高性能和普及应用方向发展的实现与采取的技术措施。目前计算机的硬件设计已深入到微电子领域,作为计算机、自动化、微电子和电子类其他专业的学生,今后会有一部分人从事硬件设计工作。因此在本章中介绍一些基础知识。

本书的第1版经过当时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原理”教学小组讨论、参与和试用。后来因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等原因,对本书进行了多次重大的修改、调整和补充。在本书第4版中,第2章和第12章的部分内容(硬件描述语言)由王尔乾编写,蔡月茹提供了一部分习题和答案。在第5版中,第11章由杨蔚明编写,杨健、叶郁和杨蔚明提供了与当前计算技术和应用相关的资料。王爱英对全书进行了修改和整理。在此向所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劳动的老师和同事们表示感谢。

最后向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广大的读者表示感谢,正是依靠你们,本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编 者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