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亚历山大·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1895),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824年7月27日,小仲马出生在法国巴黎郊外的小镇维莱—科特雷。他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与一名女裁缝的私生子。直到 1831 年,大仲马才承认这个儿子。七岁以前,小仲马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母亲的微薄收入度日,在贫困屈辱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从含辛茹苦的母亲身上他感受到人世间的不平,这成了他在以后的创作中对女性同情的一个重要原因。1846—1847年,小仲马完成了一部以流浪汉的冒险经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四个女人和一只鹦鹉的奇遇》,还出版了诗集《青年罪孽》;1848年,出版了小说《茶花女》。《茶花女》是小仲马根据巴黎当时的一个真实故事撰写而成,是小仲马的代表作。随后,小仲马又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著名的作品有:《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欧勃雷夫人的见解》(1867)、《阿尔丰斯先生》(1873)、《福朗西雍》(1887)等。小仲马的剧作大多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由于在小说、戏剧创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小仲马于1875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在小仲马的众多作品中,《茶花女》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茶花女》可以说是小仲马的自传体小说。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她珍重与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富豪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给玛丽写了绝情信,并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国后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离开了人世。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问世了。该书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小仲马一举成名。几年以后,他将它改写成五幕话剧,并获得巨大的成功,上演时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小仲马发电报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随后该书又被谱曲成歌剧。一个多世纪以来,《茶花女》被译成数十种文字,风靡世界;其话剧、歌剧、电影形式的演出经久不衰,现在仍然是一些著名剧团的保留节目。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一直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读者和观众的心。

  在中国,《茶花女》是读者最熟悉、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早在1898年,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就将该书翻译并引入国内,以《茶花女遗事》为名出版。从此,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爱情故事在中国的读者群中迅速流传,深入人心。中国舞台上也经常上演《茶花女》歌剧。时至今日,这部被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仍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目前,在国内数量众多的《茶花女》书籍中,主要的出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中文翻译版,另一种是英文原版。其中的英文原版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国人热衷于学习英文的大环境。从英文学习的角度来看,直接使用纯英文素材更为有利。考虑到对英文内容背景的了解有助于英文阅读,使用中文导读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也可以说是该类型书的第三种版本形式。采用中文导读而非中英文对照的方式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国内读者摆脱对英文阅读依赖中文注释的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茶花女》,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故事主线。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同时,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书中加入了大量的插图。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主要内容由王勋、纪飞编译。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郑佳、刘乃亚、赵雪、熊金玉、李丽秀、李智能、李鑫、熊红华、傅颖、乐贵明、王婷婷、熊志勇、聂利生、傅建平、蔡红昌、孟宪行、胡国平、李晓红、胡武荣、贡东兴、张镇、熊建国、张文绮、王多多、陈楠、彭勇、王婷婷、邵舒丽、黄福成、冯洁、熊红华、王晓旭、王业伟、龚桂平、徐鑫、王晓旭、周丽萍、徐平国、肖洁、王小红等。限于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         指正。

??

??

??

??

II

II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