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名著导读

作为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

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成就最高的历史演义小说。

自成书以来,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社会

现实生活中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元末明初,城市经济高度发达,为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

要,话本(即说书人讲故事的底本)、戏曲等通俗文学日渐昌

盛。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以民间传说及话本、戏曲为基础,运用正史陈寿的《三国志》

及注释材料,结合自己的艰辛创作劳动,写成了这部光照千秋

的古典历史名著。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

帝太康元年(280年)近百年的风云历史,大致可分为黄巾之乱、

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它详尽

描述了这个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特别是魏、蜀、吴

三国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

与斗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三国演义》原著共一百二十回,删节后的少儿版共

四十六回。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栩栩

如生的人物形象,足可以让你着迷。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

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以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1)细心品味,理解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三国

演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苦

难生活和要求社会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小说继承了

“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做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

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通过对刘备仁

政爱民、知人善任,关羽和张飞等忠肝义胆、生死与共,诸葛

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

下人负我”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仁君”、“贤相”,“忠

义”、“仁爱”的歌颂,以及对奸邪凶残、掠夺成性的剥削阶级

的谴责。理解了作者这种强烈的爱与憎,你才算初步读懂了这

本书。

(2)善于思考,初步认识各种斗争的经验与智慧。首

先,《三国演义》描写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都是在长期积

累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极为可贵的借鉴价值。这些

经验与智慧,集中体现在诸葛亮身上:隆中对、火烧博望坡、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三气周瑜、八阵图、七擒孟

获、空城退司马、木牛流马、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个个富

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其次,

这部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全书描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其中

许多战略战术的运用,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以赤壁之战为

例,周瑜巧用反间计,让曹操误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

又让庞统向曹操献上锁船之计,再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三计

连环,打得曹操大败而逃。阅读时,同学们要注意体会斗争双

方是怎样斗智斗勇的,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对社会、对历史、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3)认真体悟,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叙事中,

作者运用了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条线索等许多技巧,将百

年间错综复杂的事件写得有条不紊,脉络分明,彼此关联,环

环紧扣。在人物塑造上,作者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

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一系列

的言行描写、细节描写,以及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小说

的情感和主旨,把握人物形象,体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

正文中老师给同学们作了大量的批注,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希

望同学们积极思考,独立解决。另外,少儿版中仍保留有原

著中许多精美的词句,也要及时积累下来,便于以后灵活运

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带着这几个关键点,让我们投入精彩的故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