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    言

父母是教育男孩的第一责任人

  几年前,有位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多年的朋友,在提到对男孩的教育时,他说:“在培养、教育男孩方面,谁也替代不了父母。因为父母既是他接触最早的老师,也是教育他的第一责任人。”

  他认为,男孩的健康成长既需要细腻、温柔的母爱;也需要博大、粗犷的父爱。他在母爱中能得到情感的满足,而在父爱中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他强调说:“但我们中国的教育是母爱过剩,父爱缺失。而缺失父爱的男孩,长大后性格会变得‘中性’,甚至女性化,同时依赖性强,没有责任感。在社会交往中也容易迷茫、困惑。”

  我忍不住说道:“可是因为父亲们要忙于事业,为家庭的生计打拼,如果要求他们像母亲那样来陪伴孩子,恐怕不太现实吧。”

  他说:“虽然不要求父亲像母亲那样,但父亲必须在男孩成年前的两个时期来陪伴他。因为这两个时期是男孩心灵非常脆弱、敏感的时候,这时他非常需要父亲的陪伴和引导。”

  我问:“这两个时期是指男孩的幼儿期和青春期吗?”

  他点点头,说:“对。因为他的幼儿期,也就是3~5岁,是塑造他性格的时候,父爱的加入会让他坚强、勇敢;而他的青春期,也需要父亲的权威来让他保持清醒。要做称职的父亲,在男孩这两个时期一定要进入他的心灵和生活,来引导他安全地成长。”

  的确,现在的社会对男孩的要求很多,他的责任比较大,将来除了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外,社会责任和压力也会与日俱增。所以,要想让你的男孩长大后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作为他的第一位老师和第一责任人——父母,一定要为他上好人生的第一堂课,当好他的人生指导师。

◇◇◆◇◇◆◇◇◆◇◇

  “只要在父母身边,我喝凉水也是甜的。”这句话是一位朋友对我说的。当年他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照顾他,他三岁时就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

  他说:“我至今还记得,每次父母离开时我苦苦哀求的样子。当母亲流着眼泪,狠心地把我从她怀里推开时,我感到自己的心都碎了。”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要接他回去时,他说什么也不同意。此时,他已经把爷爷家当成了自己家。

  爷爷奶奶去世后,他感觉自己没有了“家”。回到父母身边后,他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已经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鸿沟,虽然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但仍然无济于事。

  随着年龄的长大,他和父母的摩擦越来越多。因为性格内向、孤僻,他在人际交往方面非常差。虽然已经参加工作多年,但在事业上仍没有多大成就。他觉得这些都是父母造成的。

  他说:“爷爷奶奶看我不在父母身边可怜,对我十分宠爱,才让我养成了这样的性格。虽然我心里想着要与父母和好,可感情是装不出来的,我无法像爱爷爷奶奶那样爱他们。”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宝贵的营养是爱和亲情。这种营养,他只有在最亲近的父母那里才能得到满足。因此,父母要尽量多地把时间分配给他,多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

◇◇◆◇◇◆◇◇◆◇◇

  一对亲戚夫妇是做生意的,儿子出生后,就为他请了保姆。随着儿子的长大,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好,也越来越忙。虽然没有和儿子分开,但见面的机会却很少。

  儿子上中学后,十分叛逆。他们稍微说他一句,儿子就会离家出走好几天。前些日子,儿子在网吧与人打架时把对方打成重伤而进了拘留所。

  面对难管教的儿子,他们伤透了心,对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明白我们的用意呢?我们辛苦赚钱,还不是为了你将来过好日子吗?”

  儿子却说:“你们眼里除了钱哪里还有我,我的今天都是让你们害的。你们没时间教育我,当初又何必生我?”

  听了儿子的话,他们无言以对。儿子说得对,他们平时因为生意忙应酬多,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几乎没有陪过他,更别说教育了。

  教育男孩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既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父母端正观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在我身边还有很多。其实,男孩的大脑比女孩发育得晚很多,所以他的情感更加脆弱,也更需要来自父母的关怀。要想让他身心健康地成长,父母就要陪伴在他身边,在爱他的基础上来耐心地引导、指点他。当他从你身上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后,才能更早地走向独立。

  书中所选取的这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几乎全是发生在我的亲戚、朋友、同事以及我自己家庭里的真实故事。

  从这些故事中你可以发现,每一个优秀男孩的背后都有一对负责任的父母。他们把爱化在温柔的语言里温暖男孩的心;根据男孩独有的特点来培养他坚定自强、乐于助人、正直善良、勤俭节约、勇敢独立、有责任感、真诚坦率、机智果断等好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在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中变得有韧性,摔倒了能自己爬起来,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

  最后我要说的是,如果把男孩比喻成参天大树,那么家庭是他成长的土壤,父母的真爱是他成长的养分。父母只有为他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才能让他快乐生长,根深叶茂。

  因受经验、能力、时间所限,书中可能存在着诸多不当之处。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及业内人士批评指正,欢迎关注孩子成长的父母及读者朋友多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以进行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林  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