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物流活动具有多方性、过程复杂性和形成多样性的特点,长期以来,物流绩效的衡量缺乏有效的方法。如何全面合理地对物流进行绩效分析,寻找出自身存在的优劣势,从而促进行业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已成为物流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重视绩效评价,并试图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绩效评价体系,但是由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进程不长,有明显特征的企业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并且由于物流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建立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所以,需要将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与物流行业特征和管理特征相结合,总结提炼曾发挥过作用的绩效评价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能适应不断变化情况的绩效评价理念与方法,从而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灵活化的绩效评价模型以及相应的配套管理方案。
本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通过对现有物流绩效评价成果的研究,从物流企业竞争战略的角度对物流绩效管理进行重新界定,希望能够使企业管理者了解物流如何通过增加其物流绩效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在规划企业物流战略时,帮助其明确如何与竞争战略进行匹配;厘清企业物流战略类型及其实施要素与物流绩效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与影响性,从而厘清企业物流战略理论、物流绩效评价理论之间的关联,为企业物流战略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书以物流绩效评价为主线,吸收了物流绩效管理领域近年来的新成果,分9个章节。第1章,对绩效管理及物流绩效管理进行介绍,在全面介绍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使读者对物流绩效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2章介绍现代绩效管理的方法,为物流绩效管理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第3章介绍物流绩效管理系统,揭示如何将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建立适合企业情况的物流绩效管理系统。第4章介绍物流成本绩效管理,提出物流成本控制的管理创新。第5章介绍物流服务绩效管理,分析不同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物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改善,为政府制定科学的物流产业政策提供理论方法和管理工具。第6章介绍供应链绩效管理,结合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提高供应链绩效的主要方法,并从绩效评价的目的、原则、框架体系、评价方法和体系构建这四个方面介绍物流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相关知识。第7章介绍社会物流绩效管理,分析社会物流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与社会物流服务营销的基本理论,提出适用于我国社会物流服务企业的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第8章介绍循环物流绩效管理,分析循环物流的概念、基本特征、系统构建原则以及循环物流运作模式,构建循环物流系统绩效指标体系。第9章通过对物流绩效管理实施的介绍扩展到其与绩效考核的区别,对实施流程、物流绩效跟进、考评及其结果应用进行分析。
综合上述内容,本书体现如下特点。
(1) 编写方法新颖,适用面广。依据物流绩效管理系统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将物流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沟通、绩效控制、绩效激励、绩效评价紧密结合,关注物流绩效管理前沿发展,注重物流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物流战略目标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目标、价值能够通过绩效管理方法得以实现。
(2) 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物流绩效进行阐述,确定物流绩效管理研究的内容范畴,突出教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有些理论、案例直接来源于撰写者的管理与教学实践,用于指导物流绩效管理与实施。
(3) 理论系统性强。在本书中力争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详细准确的定义,力图使学生对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物流绩效管理基本内容。
(4) 精简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表述,增强教材的易读性。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新颖、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供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其他管理类学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物流专业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由戴恩勇、陈永红担任主编,江泽智、李金亮、万凤娇为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长沙学院戴恩勇(第1、7章),湖南广播电视台办公室陈永红(第2章),湖南省人大财经委办公室江泽智(第3章)、李金亮(第4、5章),江汉大学万凤娇(第6章)、聂毅(第8章),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丁琪(第9章)。全书由戴恩勇负责结构及提纲的策划,杨慧负责图片整理工作。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同行、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此外,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的大量教材、专著与期刊,我们在参考文献中尽可能逐一列出,如有疏漏,敬请原作者见谅。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尽心竭力地想使本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但是由于学术水平有限,肯定有诸多不足和偏颇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提出意见并能及时反馈,以便逐步完善。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