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20年前,笔者曾编写过一部《文史哲资料工具书检索》的教材,出版后,口碑甚好,国内曾有多所高校选做教材。许多年以来,不少朋友曾鼓励或支持我修订再版,但我一直迟迟未付诸实施。原因有二: 一是社会发展迅速。除了资料书、工具书的问世日益增多之外,各种光盘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也是如雨后春笋,不断“破土而出”,令人目不暇接。要全面地网罗,增补介绍,并非易事。二是高校的各种考评,重论文,轻著述。尤其是这种近似于目录学体例的著述或教材,修订出版,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费力不讨好,难以跻身“学术成果”之列。笔者不得不与时俱进,先解决职业生存问题。因此,修订计划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了下来。

2009年,诸事略为安顿,心有馀闲,便动了重修教材的念头。于是,申报了学校的教材编写出版项目,获批立项并得到6000元的写作资助。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重新拟定了《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检索》的编写体例: 

一、 参照《中国图书分类法》,按学科揭示和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资料书、工具书、数据库和网络数字化信息资源。虽然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交叉渗透现象比较普遍,如《庄子》一书,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杜甫的诗,既是古典诗歌的典范,又被称之为“诗史”,有极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司马迁的《史记》既是史书,也是极优秀的散文作品;历朝学案,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典章制度,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领域,也是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等等。但现代各学科则是疆域分明,各成体系。而将有关的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按学科各归其类,则可照顾到学科知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又便于对相关、相邻学科知识和信息的检索和了解。

二、 所介绍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资料书、工具书、数据库和网络数字化信息资源,包括台湾、香港地区出版和制作的在内。以最新问世(大致以2011年为下限)、最切于实用为收录标准。但如果是再版而内容无变化,则不拘泥于介绍最新的版次。为省篇幅,一般不介绍其源流。

三、 同类或内容相近的资料书、工具书和数据库,以信息收录的数量和范围以及编排检索的优劣为采录标准。一般来说,只介绍信息收录最多或最全者和编排检索最优者。但考虑到一些曾有重要影响,且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资料书、工具书和数据库现在仍有一定的参考使用价值,亦酌情采录介绍。如既介绍后出转精的《明人传记资料索引》,也收录20世纪30年代编纂的《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 

四、 甲骨文、金文、敦煌文献和类书蕴含的知识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多个或全部学科。它们或已成为独立的学科,或已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因此,本书另辟专章,予以专门介绍。

五、 资料书和工具书的编排方法,古往今来,多种多样。然最重要者,在部首法、音韵法和号码法3类。现代出版的重要资料书和工具书多采用两种以上的编排方法。音韵法多按现代汉语拼音的音序编排,无须讲述。号码法则大多采用四角号码法。部首法沿用时间最长,变化也最大。故本书选择部首法和四角号码法加以介绍。

编写体例定下来之后,便拟定大纲,投身著述。在资料搜集和写作过程中,笔者深感任务的艰巨,乃鸠集同志,明确分工。第一编: 第一、四、五章,邹瑾撰写;第三章,邹瑾、肖琴撰写;第二章,夏南强撰写。第二编: 第一、二、三章,夏南强撰写;第四章,夏汇川撰写;第五章,张耀坤撰写;第六章,李倩、潘倩撰写。第三编: 第一章,夏力苗撰写;第二、三章,夏南强撰写;第四章,夏南强、赵富红撰写。最后由夏南强统稿、定稿。

三易寒暑之后,书稿成型。为慎重起见,笔者又吩咐硕士研究生赵娜娜、张素红对全书所涉及的网址一一进行核实,并略加补充。虽然笔者与合作诸君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我们深知本书涉及学科知识广泛,囿于知识及见闻,尤其是对香港、台湾地区出版的资料书、工具书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网罗绍介,仍难免遗珠之憾。

笔者在高校从事“中文工具书”和“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检索”教学近30年。在教学中,深感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知识、新兴事物敏感。但自小学到中学,大多围绕考试指挥棒转,读书有限。进入大学后,很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缺乏当代目录学著作的指导,不知晓本学科的发展源流,有何重要名家、重要著作,也不知如何读书。而从事研究,则大都依赖网络。如要研究人物,首先就找相关论文,接受第二手甚至第三手的资料,不知从年谱入手。至于传统的工具书如类书、学案之类,则大多不晓为何物。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大学生和青年朋友的学习和科研能有所帮助。

本书在《文史哲资料工具书检索》的基础上新编而成。20多年前,笔者登门拜请张舜徽先生、孙公望先生为该书题辞、作序,如沐春风的情景历历在目。笔者未能忝列张老门墙,至今深以为憾。但自1982年至1991年,数十次请益,亲闻咳唾,受教之处良多。留校任教,孙先生对笔者亦多期许奖掖。而今,张老、先父均驾鹤仙去,孙先生亦86岁高龄矣。抚今追昔,能不慨然!故仍弁其“题辞”、“序”于书首,叙其源流,不忘长辈提携之德。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千多年来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考生的“公公婆婆”。科举问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市场是上帝,顾客是“公公婆婆”. 《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检索》出版在即,笔者不免惴惴惶恐: “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得到读者诸君青睐否?

是为序。

夏南强2012年6月于武昌桂子山题  辞

夏君南强,承其父桂苏先生之教,研究文史,素有根柢。既渊源于家学,复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于图书情报专业,治之尤精。毕业后,留校任教,成绩斐然,为多士所钦慕。自是教学相长,而所业益进。于是裒集平日所以教人者,深入浅出,发凡起例,成为《文史哲资料工具书检索》一编。举凡语言、文学、史学、哲学各个领域之工具书,无不包含在内。收罗既广,效用甚宏。就今日此类书之已出版者观之,盖未有胜于斯编者。纂辑既成,尝持其稿以示余,余深叹其功力之勤,思考之密,为不可及。行见沾溉之广,所以嘉惠士林者,至无穷尽也。徇其请,爰题数语归之。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日张舜徽记序

九十年代,我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时期。

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文献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文史哲文献资料,内容博大精深,最令人难于掌握。古往今来,新旧并存,查检起来,谈何容易。

可是,无论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说,文史哲都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夏南强同志的《文史哲资料工具书检索》正是适应当前需要的一部工具书指南。它具有特色。首先是体例上的创新。既将文史哲融于一炉,又分别自成系统。从纵的方面看,按照发展源流,古今时序,分阶段介绍有关工具书;从横向看,在相关门类、各种体裁之下,罗列有关出版物。因此,使用起来,有纵横交错、左右逢源的效果。其次,收录范围,力求广泛。既有传统知名辞书典籍,又有新型检索书刊;地域不仅大陆,而且港台,以至国外;时期起自远古,近者及于1990年;特别是将基本工具书与边缘工具书综合运用,更充实了内容,方便了查索。再次,选择甚精,评介允当。所举重要工具书,每种都作了简介或评述,其中不乏作者独到的见解,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其学识水平。

夏南强同志从事文献检索教学工作多年。文史根柢相当深厚。长时间深入钻研探究,心得颇多。本书是其成果之一。体系结构很好,实用性很强,不仅是初学入门的向导,也可为科学研究领航。朱熹《观书有感》诗云: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读者如能善于运用本书,当可在茫茫学海之中获得自在航行之乐也。

孙公望 1991年春于武昌桂子山微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