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引 言

南京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不仅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古都之一,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之美誉。南京不但是值得流连的观光旅游胜地,还曾被孙中山先生列为“适宜”都市之一。

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

数千年来,一直有中华民族的先民曾在此生息栖居,留下了无数壮丽的文明印迹。考古工作者曾在南京市内鼓楼岗西侧附近发掘的“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表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定居的村落在南京城附近地区建立,并在距今3000多年前达到了较高的文明水平,一般认为,这更多受到由东而来的良渚文化的影响。如果从战国时期越国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的筑城起算,今南京主城区的建城史约有2500年。(图0.1)

与交通南北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南京城承载并见证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众多重要场景,并且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固有姿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此间,有楚越交锋、吴越争霸,是为吴文化之先声;后汉三国时期,天下为孙吴三分其一,划江而治,雄踞东南;两晋时期,晋室五马渡江,一马化龙,由东晋至南朝延续了汉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从而保存了完整的文明形态;到南唐两宋时期,众多中原文化的注入并和南方本土文化相结合,使得华夏文明在此达到了一个高峰;继而在明代得以于斯地既成一统,其长久深厚的文化积淀绵延至今。(图0.2)

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朱自清《南京》)

千余年来,还有无数文人墨客流连于南京这虎踞龙盘之地,登临凭吊,俯察览古,李白、白居易、杜牧、刘禹锡、司空曙、许浑、王安石、周邦彦……都以徜徉游历于这座古都名城为盛事,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篇章以记忆在此的城市空间体验,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其中仅题名为“金陵怀古”的传世著名诗词即达数十首。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台倾鴗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唐•李白《月夜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唐•许浑《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唐•刘禹锡《金陵怀古》)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东流。 

(宋•王珪《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霜草芒鞋访旧京,景阳回首泪纵横。埋金未必成秦厌,销铁安能御晋兵。

自古山川难恃险,从来花鸟易伤情。南朝过眼繁华尽,倚杖长干看月明。 

(清•刘文炤《金陵怀古》)

这些重要的文化脉络,都是古都南京不断成长发展的积淀和基础,也是我们后面展开讨论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南京的相关城市历史也决定了其今日的城市面貌;反观之,无论城郭宫室、坛庙陵寝、署置坊巷等,我们尝试对有关城市建筑历史痕迹的清晰勾勒也有可能描绘出南京这座古都的发展轨迹。按照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的研究,作为古都的南京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建设高潮,即六朝时期、南唐时期和明初,而今天南京城的基本结构和形态也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累积才确立下来的。(图0.3)

我们下面对古都南京的考察,总体上也将以这三次建设高潮为主要线索,各取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历史片段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