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受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目前,西方经济学教材虽多,但适合高职高专的经济学教材却还不多。

我们在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对微观经济学部分提出了以下理论体系框架(见图0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从高职高专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科学性、应用性与先进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集中在“产品市场”部分相关内容,同时兼顾“生产要素市场”相关内容。

图01微观经济学体系框架

1. 微观经济学鸟瞰

一般来说,微观经济学可以归纳为“122”,即一个中心、两个主体和两个市场。

“一个中心”是指供需价格决定理论; 

“两个主体”是指消费者和厂商; 

“两个市场”是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本书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是经济学的入门篇,重点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西方经济学体系和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部分分为六章,第二章“供需理论”介绍需求、供给和供需均衡的相关理论(含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介绍消费者的需求行为,运用效用理论解释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 第四章“厂商行为理论”(含生产论和成本论)介绍企业的供给行为,即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 第五章“产品市场理论”从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两个角度讲述产品市场行为; 第六章“要素价格理论”概要性介绍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第七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则是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过渡的承上启下部分。

宏观经济学部分分为五章,第八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体系; 第九章“国民收入决定与调节理论”主要介绍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 第十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主要介绍失业理论与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介绍经济周期及其成因以及简单的经济增长模型;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则简要介绍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贯彻“精、准、新、活、实”的编写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精选理论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学。本书的编写突出了以下主要特点。

(1) 增加引入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同步配套出版学习指南与训练手册(习题册),“学用结合”,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3) 采用结构式描述,易读、易懂、易学、易记。

2. 本书各章的基本体例结构

(1) 内容提要: 概括本章讲解的主要内容。

(2) 学习目标与重点: 说明学习重点及学习收获。

(3) 关键术语: 本章需要重点理解的关键词汇。

(4) 引入案例: 目的是引入相应思维环境。

(5) 本章正文: 介绍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

(6) 个案研究: 穿插于正文中,通过案例加深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7) 预备知识: 简要介绍学习正文时所需的预备知识。

(8) 知识对比/知识回顾: 采用知识对比栏,将前后文知识进行对比,便于学习理解和加深记忆。

(9) 知识链接: 在正文中介绍文中观点的来源。

(10) 知识扩展/经济现象: 概要给出相关扩展知识或介绍一些经济现象。

(11) 本章小结: 对本章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概要回顾。

(12) 本章内容结构: 总结本章核心内容的体系结构。

(13) 综合练习: 分别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简述题、分析讨论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实训项目等题型中的若干类型。

另外,本书有更丰富的习题指南(包括各种类型的习题、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经济学国内外经典教材及阅读书目简介、经济类核心期刊目录以及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经济现象的分析等)。该部分内容单独成册,同步出版,与本书配套使用。

(14) 推荐阅读: 每章后列出5~8本参考书籍,供深入学习本章内容之用。

(15) 阅读材料: 它是相对较完整的补充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专业的西方经济学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专业学生及社会爱好者学习经济学的入门书籍。

本书由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刘平教授起草写作大纲并担任主编,窦乐(沈阳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张艳丽(盘锦职业技术学院)、高慧(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安甜甜(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 刘平负责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窦乐负责第八章、第十一章; 张艳丽负责第七章、第十二章; 高慧负责第九章、第十章; 安甜甜负责第五章、第六章。全书由刘平教授统稿审定。

编者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里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虽在书中和参考文献部分尽量全面、完整地注明引用出处,但难免有疏漏的地方,特别是有些段落文字引自互联网,无从考证原文作者的真实姓名,无法注明出处,特在此一并表示歉意和谢意。

写书和出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遗憾”的事。由于种种缘由,每每在书稿完成及出版之后,总能发现有缺憾之处。因此,我们诚恳希望读者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多多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对我们最高的奖赏和鼓励。联系邮箱为liuping661005@126.com,再次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

刘平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