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两美元换来1.2亿
三位世界巨富,教给我们的致富学
几年前有人这么计算过,比尔·盖茨每秒钟可赚250美元,换算下来,每天赚2?000多万美元,一年赚78亿美元。倘若盖茨不小心掉了一张千元大钞,他可能不会浪费时间去捡,原因是他弯下腰捡的四秒钟,就已经把这1?000美元赚回来了。这是在网络上常被引述的说法。
后来日本有位作家写了本书,书名就是《千万别捡千元大钞》,理由是:捡千元大钞时往下望的视线,将导致自己看不见其他东西。所以作者说,成功致富的人都不会捡千元大钞,不捡千元大钞的人才会成功。原因是他们的眼光早就放在比千元大钞更有价值的事务上了。
的确,多数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在各种选项中进行取舍,我们依照事情的利弊得失,考虑据此付出的成本,从而决定眼前的选项。取舍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会在长线与短线中取舍、会在现货与期货交易中取舍、会在各种因夹杂着时间长度而出现不同利益的选项中取舍,费尽心思,锱铢必较,只为寻找最佳方案,图利自己。
经济学有一个常见名词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简要地说,就是当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将资源用在某一件事上时,因有排挤性,就会放弃其他机会,也就是形同付出的成本。
将弯腰捡钞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是有其逻辑性的,因为如果同样的时间能赚更多的财富,那自然是从优选择。然而,若没有优劣两种选项并呈,只是一味地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绝不是首富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而且许多时候的机会成本是无法模拟或转移的,例如可能损失了金钱,但是有精神上的收获。
更多的情况是,牺牲短期利益,但却获得了丰厚的长期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展现人生各种投资智慧的竞技场。智慧高的,看似短期失利,但却埋下日后丰收的种子。他们的特点就是沉稳踏实,重视每一个细节,而且不忽视每一分钱的意义。因此,事实上,与“别弯腰捡钱”案例说法背离的是,“越是富有的成功人士反而越懂得每一分钱的重要性”,因为那是平地起楼的第一块砖。有一个关于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小故事,正好印证了他们也同样重视每一分钱的效益。
有一次,在奥马哈(Omaha,美国标准的乡村都市,巴菲特的居住地)的办公楼电梯中,搭乘者有巴菲特和一群人。地上有一分钱,大家都注意到了,但没人捡起来,或许觉得在富豪面前捡起微薄的一分钱,是件不光彩的事情。但巴菲特却毫不迟疑地弯下腰顺手将其捡起来,端详了一会儿后放进口袋,然后说:“这是我下一个十亿美金的开始(the start of my next billion)。”
或许巴菲特只是想适度表现幽默,让气氛轻松一下,但是股神倒是说出了致富的真谛——每一分钱都是迈向巨富的重要基础。理解小钱的关键性,就不容易好高骛远、轻忽长期累积的效益性了。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致富的公式在于累积,然后随着时间获得自然增值的成果。
在完成本书时,我刚好重新翻阅《富兰克林传》,读到了一则小故事:
美国的开国先贤、发明避雷针的科学家,同时是百元美钞上的肖像人物,也是理财大师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他一生当中最著名的捐款有两笔,各为5?000美元。分别捐给波士顿和费城两座城市,言明一百年不得动用。经过计算,在一百年结束后,给波士顿的钱增值为40万美元,而给费城的钱增值为15万美元。这两笔钱最后都分别交给了该城市重要的教育机构。富兰克林的远见在于他知道百年后的每笔金额的价值绝对不菲。能用一百年的眼光看事情,富兰克林的真知灼见不得不令人佩服。
从一元开始,积累你的财富
无疑,每一项成就都是日积月累地点滴汇聚而成,财富如此,学问亦如此。印象中,小学高年级时,我到补习班学英语课程,老师以鼓励的口吻对我们全班说:“每个英文单词只要默念一百遍,这个单词就永远属于你,想忘也忘不了了。”说完之后,邻座的同学每天刚来上学就念念有词,我以为他是在熟背单词,但后来才听他念的是:“我要一百元,我要一百元。”我问他:“你念这做什么?”他一脸正经地回答我:“老师说念久了,就永远属于我了。我现在需要一百元买漫画。”
还记得我听了后笑到不行,怎么会有人往求财方面应用呢。这位同学当然是耍宝搞笑,想逗别人开心。但是,看似荒诞的异想天开,当它真的发生的时候,又令人惊呼不可思议。
当准备要完成本书的时候,忽然一则新闻映入眼帘,谈的是一个美梦成真的信念创造奇迹的故事。一位住在美国加州的辛西雅·史塔弗女士,当时经济拮据的她,房子面临拍卖,还要抚养过世哥哥遗留的几个小孩,是个被生活压力所迫的穷妇。但是上天好像垂下了一条救命索,提领她免于身陷生活泥沼,因为有一天她竟然中了彩票,彩金高达1.2亿美元。奇妙的是,这个中奖金额是她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的数字。花了两美元,就这样买到了人生的幸运。
辛西雅·史塔弗为自己设定了“1.2亿美元”的目标,然后经常写下这个数字,甚至连睡觉的枕头下,也压有这个数字。每天告诉自己一定会得到它。果然,心想事成,竟然中奖。辛西亚·史塔弗得了奖之后,开始利用这笔资金成立电影公司,当了制片人,圆了人生的又一美梦。
介绍这个真实故事不是要提倡异想天开的发财梦,也不是借此鼓励怪力乱神的冥想致富奇迹,而是要说明潜意识的信念有时真会在看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时候,忽然给人带来好的回报。但是,关键是能否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所以,与其说是潜意识的“神秘”力量发挥了作用,我宁可强调这是当事人“执著”不放弃的“信念”所带来的,正是秉持不畏艰难,往而不返、执著而行地向着标竿直跑的“信念”,才有了开花结果的回报。
在正确的理想上执著,比在方法上取巧、贪快来得有意义,且更为重要。我在过去有幸担任过几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也经历了许多个人或是企业的起伏。在商场上,太多人精打细算,太多人聪明绝顶,我发现这样的人往往跌了不少跤。就是因为太“聪明”,所以只要发现苗头不对,就立刻放弃,逃之夭夭;又或者锱铢必较,缺乏与人为善、共创双赢的胸怀,所以遭人排斥,只能赢得小利,无法获得大胜,说起来反倒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反而是那些有傻劲的人,坚持下去所以有所成就了。如果有人问,历经了一千次、一万次以上的挫败,还肯继续下去吗?千次、万次,可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夸张的形容,而是确有其例,最后真的也美梦成真了,本书中会介绍和说明。
有一个历史小故事说到,1778年时,美国有一个镇叫做艾克希特,该镇想将镇名改为富兰克林,没错,正是上述那位美国当时的名人,后来也成为著名政治人物,拥有多重身份与成就的富兰克林。这个镇是个乡下的城镇,一般来说,小镇的人都是在教堂内筹办、商讨地方上的诸项事务。但是,这个教堂却没有钟,无法在需要召集镇民的时候敲钟通知大家。
镇上的管理者就写了封信给富兰克林,并告知想以他的名字来为镇命名的想法,同时希望他能慨捐一口钟,悬挂在教堂里。富兰克林知道后,有别于镇民期望的是,他没有捐钟,而是捐了一箱子的书籍。富兰克林表示,建议艾克希特镇建立一个图书馆,因为他认为“见识”比“声音”重要。他有一句广为引述的名言:投资知识,获利最佳。
我们总不免会问:致富与成就,是运气所致,还是必须凭自己的努力才可获得?这是一个亘古的二分法问题,答案或许仁智互见。但我认为最好的答案,或许是将这两种观念合而为一,当做真的有种生命密码存在,而密码可以经由一定的过程,在破解发现后进而成就自我,这本书正是希望从这个角度出发,同时也服膺富兰克林的理念,即通过书籍的阅读,继而有了好的观念与知识,这不仅是最佳的财富,也将裨益人生的筑梦踏实。
丹·杰洛米
于旅行途中
·VI·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