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服务模式席卷全球。这种称之为“服务外包”的模式对新兴发展国家优化产业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有着重要作用。印度、菲律宾、乌克兰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这种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近年来,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凭借在宏观经济环境、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全球服务外包转移方首选的承接地之一。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预测,10年之后,中国很有可能取代印度成为承接高科技服务最多的国家。伴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人才资源匮乏成了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但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大量应届毕业生苦于就业无果,另一方面服务外包产业又需要大量人才。为此,以杭州为代表的21个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专门针对服务外包产业需求建立了一批服务外包学院,形成政府、高校、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培训机构“四位一体”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力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2011年4月,第二届“全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与会代表在探索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的交流中深感服务外包教材的匮乏,专门就教材编写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决定成立“服务外包工程教育规划教材”编委会,组织来自国内外服务外包一线企业工程师和高等院校教师共同策划和编写教材,并启动了首批18本教材的编写工作。这套教材针对外语应用、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创新管理、跨国界文化等,涵盖了服务外包领域从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套教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是校企合作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一次有益实践,对探索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和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我衷心希望“服务外包工程教育规划教材”能成为一套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行之有效的教材,使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事半功倍。也希望这套教材能成为教师及学生的良师益友,得到大家的喜爱。
金融信息安全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积丰
2011年9月于杭州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日益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越来越向上集中,金融行业对金融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金融行业的传统操作方式,同时也在不断地促进金融服务的创新。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工具、金融服务外包等创新服务方式正在兴起,金融服务运行的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在给金融企业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利益和便捷的同时,金融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货币+信息”的现代金融特征,使金融业成为高风险的行业。金融信息系统本身的不安全因素、人为的攻击破坏、安全管理的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都使金融信息系统潜伏着很多安全隐患。如系统发生故障或网络遭攻击导致业务中断、电脑病毒入侵、利用电脑系统或应用软件进行的内部欺诈或外部攻击、信息泄露等事件不时见诸媒体与网络,给人们的经济生活造成巨大危害。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金融信息安全形势,对从事或即将从事金融信息系统或金融软件开发、设计、维护、管理与从事金融服务的人员进行金融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教育已十分迫切,但国内用于金融信息安全教学的教材却难觅芳踪。为适应高校金融工程、金融服务、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等专业进行金融信息安全教学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这本《金融信息安全》教材。
本书紧紧围绕“金融信息安全”这个主题,在介绍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之后,对金融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与金融信息安全的复杂性作了详细的介绍与细致的分析。本书主要篇幅用于介绍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与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要求。之后,针对金融服务外包这一创新型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分析了金融服务外包会对金融信息安全产生的影响,分别从接包方、发包方与监管机构的角度对金融服务外包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管控等进行了分析。
期望通过学习本教材,读者能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 通过第1、2两章的学习,了解金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企业、金融市场与广大金融用户产生的重大影响,了解金融信息系统可能面临的形形色色的安全风险,以及金融信息安全的复杂性。
2. 通过第3、4、5章的学习,了解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了解与熟悉主要的信息安全技术,理解规范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了解主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与要求。
3. 通过第6章的学习,明白金融服务外包既是金融企业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所进行的金融服务创新,也是金融信息安全的新风险点,发包金融企业、接包服务企业与相关的金融监管机构都应对金融服务外包中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监管。
4. 作为金融行业或与金融服务相关的人员,应熟悉并严格遵守金融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
期望本教材的出版能对我国金融信息安全的教育与研究有所贡献。限于时间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存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12年8月于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