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创新太阳历》是作者写的第一本书。作者在清华大学学的是汽车工程,毕业后留校当了5年教师,1963年调到北京市直属机关工作,从事信访接待工作近30年。作者不是从事天文历法工作的内行,只是一个天文爱好者。现在忐忑地写成《创新太阳历》一书,也出乎作者的意外,因此有些话需先向读者言明。
一、 写作《创新太阳历》的背景
1. 现行公历仍是16世纪末的老面孔,远远落后于时代。
现行公历是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公元1582年颁布的。当时对使用的儒略历进行改革时,采纳了意大利天文学家克雷夫埃斯的建议,实行新的置闰法则,公元纪年数能被4除尽的均为闰年,但能被100除尽的不闰,而能被400除尽的仍闰。现行公历430多年的老面孔未变,远远落后于时代。
2. 现行公历的准确性存在问题,有改革的必要。
作者是天文爱好者,比较关心天象,多次观察到“冬至的白天并非最短”。从历书上看到冬至的日期有12月21日、22日、23日,共有3个日期,即有2日之差,并不如历书所说“只有一日之差”,因此感到现行公历的准确性存在问题。
自1995年退休后,有条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作者研究了现行公历的闰年规律,发现在公元1296年、1696年、2096年、2496年、2896年,现行公历年(简称历年)累积时差都比回归年(也叫太阳年,是太阳中心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长出26~38小时,即都有一日以上的误差,这就说明现行公历有改革的必要。
2005年在网上发现一条重要信息: “格里历(即现行公历)本身也并不十分完美,所以对阳历正在探索改革中。针对格里历的不足,联合国提出从下世纪开始,将实行新的《世界历》。”这条信息告诉人们: 现行公历必须改革,新的《世界历》并未实行,说明改革仍在进行之中。
3. 在创新思维的推动下,作者找到了“最佳闰年周期”是673年,为撰写《创新太阳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05年以来,在创新思维的推动下,开始了对历年春分日时辰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发现了适应回归年长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的闰年客观规律,找到了“最佳闰年周期”是673年,其中有163个闰年,历年平均长与回归年相等,都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历年与回归年间的差距极小,只有0.00297秒,历年在673年周期中累积时差比回归年只长出2秒。历年在2019年中共长出6秒。
现行公历每400年有97个闰年,历年与回归年间的差距为26秒,历年400年累积时差比回归年长出2小时53分20秒。历年2000年共长出14小时26分40秒。
“最佳闰年周期”的发现,为撰写《创新太阳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 《创新太阳历》的特色
1. 创造新的,抛开旧的,叫做创新。创新太阳历的特色,就是创新。
创新太阳历的第一个创新,就是不再沿用儒略历、格里历按人的意愿确定闰年年份和平年年份的老办法。
创新太阳历创立了按天象,即按历年春分日的奇零时数的数值,以确定该年是闰年还是平年的新办法:
(1) 历年春分日的奇零时数,等于或大于0小时0分0秒,而小于制历之回归年的奇零时数,这样的年份都是闰年。
(2) 历年春分日的奇零时数,等于或大于制历之回归年的奇零时数,而小于24小时,这样的年份都是平年。
这个创新使闰年年份和平年年份的春分日都是3月21日。
2. 创新太阳历的第二个创新,就是由制历之回归年的奇零时数,确定应有的置闰法则,不由人的意愿来确定,不再有格里历的百年不闰。
现今制历回归年的奇零时数为5小时48分46秒,它介于6小时(每四年一闰)和4小时48分(每五年一闰)之间,因此它的置闰法则为: 每四年一闰,或每五年一闰,没有废闰。
这一创新使置闰过程平稳协调,没有大起大落的情况出现。
3. 第三个创新是四年一闰或五年一闰,均不由人的意愿而确定,而由置闰前的闰余的奇零时数C来确定。当制历回归年奇零时数为5小时48分46秒时,
如果C≥2696秒,则每四年置一闰;
如果C<2696秒,则每五年置一闰;
如果C≥18872秒,则四年一闰可连续7次,紧接五年一闰,形成A型配置;
如果C≥16176秒,则四年一闰可连续6次,紧接五年一闰,形成B型配置。
A型配置与B型配置恰当组合,即科学组合,可使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围之内。
4. 闰年好周期(128年中有31个闰年),特别是“最佳闰年周期(673年中有163个闰年)”,都是重要的创新。
“最佳闰年周期”的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极小,只有0.00297秒,是现行公历之26秒差距的0.0114%。
5. 根据创新太阳历闰年年份推算表,可以准确地确定需要的年限内闰年年份,不再沿用现行公历确定闰年年份的老办法,这也是重要的创新。
6. 使用新的方法确定二十四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再用传统的定气法确定节气的位置。
用新方法确定节气的位置,春分日都是3月21日,其他二十三个节气都只有一日之差。而现行公历(格里历)的二十四节气都有四个日期,都有三日之差。
三、 我想说的话
我撰写的《创新太阳历》今天能够出版,特别要感谢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市长的李其炎同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领导夏强同志和北京市天文馆研究员王玉民先生及相关专家,没有他们的科学评估,我写的东西只能是束之高阁的资料,走不出我的小书屋,更别说出版了。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于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这个老党员本想把修改三次的《创新太阳历》公诸于世,但未能如愿,有关报社和出版社均以我写的东西未经权威机构或人士认可为由,不便发表和出版,使我感到很无奈。
去年5月上旬,我在电话里向我的老领导陈述了上列情况,他很关心地说: “我对历法没什么研究,你写个简单材料,我看一看。”我遵嘱照办了。
2011年7月10日,我接到老领导的电话,他说: “你的信函,已转请北京市科协进行评估论证,今天收到了论证汇报,将转一份给你。”11日我收到转来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关于组织专家对我的研究成果评估的情况汇报。该汇报说“收到信后,市科协责成北京天文学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太阳创新历》进行了论证。专家们肯定了朱克钟同志在闰年周期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最佳闰年周期’为673年这一提法的精确性,但同时也从专业角度出发,指出《太阳创新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详尽意见汇集在北京天文馆王玉民研究员的信函中”。
北京天文馆研究员王玉民先生在《太阳创新历》回馈的信函中说: “朱克钟先生创造的历法《太阳创新历》,以迄今为止测到的最精确的回归年长为基准,对现行公历的闰年方法进行了改造,选出了更为合理的闰年周期,特别是673年的最佳闰年周期,是作者苦心孤诣找到的,很好,这部历法可以使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保持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使用起来几万年后依然大致合天,值得肯定。”(注: 《太阳创新历》即《创新太阳历》。)
王玉民先生在文后提出了四个问题,均是具体问题,也没有否定上述评估的内容,因此从略了。(注: 我曾对四个问题草拟了答复意见,但为了表示对专家的尊重,答复意见未曾发出。)
我找到的“最佳闰年周期”是673年,恰似一颗小小的雨花石,若不是我的老领导的关心和爱护,若没有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领导夏强同志的重视和帮助,若没有北京天文学会专家们的良好学风和科学评估,这颗小小的雨花石必将被深深地埋入泥土之中。我很幸运,我得到了好人相助,这颗小小的雨花石没有埋进泥土之中,使我能以它作基石,撰写一部《创新太阳历》,它比现行公历更精密准确、置闰过程更平稳协调,更符合天象,是一部更好的太阳历。我这个年届八旬的老翁,居然还能为现行公历的改革,提出一个方案,真是三生有幸!
作者2012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