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创业型社会的出现可能是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面对经济转型和全球化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各国的竞争都聚焦在创业与创新水平上。创业是高新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创业已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源泉。创业者往往面对资源匮乏和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尤其需要通过创业与创新超越自身拥有资源的限制,运用社会资本、市场机会、领导才能和大胆创意,来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整合和价值创造。创业活动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经济增长建立在多层次创新的基础之上,从而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推动了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禀赋。近年来,创业是可以被管理的、创业能力是可以学习的观点被广泛地认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并不局限于新创企业,它适用于一切组织,包括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因而,近年来创新与创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与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创新与创业教育也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聚焦的必然。

  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   措施。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被列入事关国计民生的发展战略,标志着党中央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重大突破和理论创新。

  2010年4月2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正式推行创新创业教育。

  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又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并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教育部强调:“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遵照教育部“创业基础”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我们编写了本教材。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严格按照教育部“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的要求,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要点上与教育部的规定完全一致,具体内容包括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新企业的开办等。总共32~36学时。

  二是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本教材在知识体系上突出以创业过程为主线,以创业机会为导向,以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为背景,跟踪前沿,精炼架构,精选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大量融入中国成功创业者的实践体验和经验总结,深刻而又生动地侧重从创业的实践性与技术性探讨创业技能,注重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本教材得到常建坤教授——一位创建了并经营着营业额过亿的两家公司的成功创业者的指导帮助,书中融入了他创业多年的切身体验和经验教训。也得到了刘汉东、单莎娜、祝方园、邹璘、杨刘涛、尚泉泉、祝公园、张佳瑜等研究生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书检索、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案例研究。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本书适合普通高校本科各专业学生学习参考。

  本书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在各章后列出了主要参考书目。

  限于水平和时间,文中肯定存在不少疏漏和谬误之处,殷切期待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3年2月

  

  

  

创 业 基 础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II·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