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由陈志华、楼庆西和李秋香三位老师创立的清华大学乡土建筑研究小

组,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开展工作。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乡土组的研究

课题多样,涉及江南水乡的宗族血缘聚落、福建广东的客家村落、四川群山中

的集市场镇、山西农村的商人大院、陕西驿道旁的流民村落、河北长城脚下的

古堡城镇,以及广西、云南、湖南等地的少数民族聚落,等等。河南农村的庄

园建筑对乡土组而言是一个新的类型,很有研究的必要。于是,我们选择了在

庄园建筑上颇具代表性的巩义市作为此次研究工作的切入点。

巩义位于河南嵩山的北麓。河南境内多庄园,这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

经济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河南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历史上曾经出

过许多有名的大商人。这些商人和其他中国人一样,很看重自己的住宅。他们

挣了钱后首先想到的也是在家乡盖一座好房子,既给自己住,也留给子孙后

代,更可以此向乡邻炫耀。然而,河南的富人虽多,兵灾匪祸却是不断,居住

环境并不安全。于是,在基本的居住要求得到满足之后,良好的防御性就成了

富人们对宅院的最迫切需求。河南境内一座座屋舍华美、防御坚固的庄园建筑

便应运而生了。其中的典型代表,豫东地区有尉氏县城的刘家宅院,商水县邓

城镇的叶氏庄园,项城县的袁世凯旧居、袁世凯行宫,商丘虞城县的仁家大院;

豫西地区有巩义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新中镇的柏茂庄园,洛阳市内的庄

氏庄园;豫南地区有郏县临沣寨的朱氏宅院;豫北地区有安阳水治镇的马丕瑶

府第等。

巩义境内比较知名的庄园,除了康百万庄园和柏茂庄园之外,还有明月

坡村的牛状元府、灵官殿村的泰茂庄园,以及神北村的刘镇华庄园等。这些庄

园的主人,有着不同的发家背景:康百万家族借洛河、黄河交通之利,靠船运

物流起家,继而在黄河沿岸经营起粮食、棉花生意,于清朝中后期积累起大量

的土地和财富,筑成规模庞大防卫森严的宅院;牛凤山是道光年间的武状元,

靠皇帝的封赏在家乡建起了府第;泰茂庄园的建造者张书泰,本以牧羊牧牛为

生,不知何故突然发迹,建起了有七层窑洞的大型住宅;柏茂庄园的张家以张

祐、张诰两伯侄为代表,在民国初期靠开采煤矿赚得大笔金钱,其庄园建筑融

入了南方风格;神堤①刘氏庄园的刘镇华、刘茂恩兄弟是民国时期北方的军政

大员,哥哥在军阀混战中雄踞一方,弟弟则因在抗日战争中有突出表现而于抗

战胜利后身居要职。

同一地方的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建起的庄园会有怎样的异同

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于2007年夏至2009年春分三次赴巩义,调查并测

绘了康百万庄园、柏茂庄园和刘镇华庄园。

这三个庄园虽同属一县,却有诸多不同。

从家族发展史来看,康百万家族发迹于清朝中期,持续辉煌了一两百

年;柏茂张家在清朝后期发家,于20世纪20年代暴富;刘氏兄弟则于20世纪

30~40年代称霸一方。三个家族中,以康百万家族发展得最为庞大,支系繁杂,

人口众多,柏茂张家其次,神堤刘氏人口最少。

从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程度上看,刘镇华庄园位于洛河与黄河的交汇

处,由此外出发展是最为方便的;康百万庄园紧邻洛河,对外交通也算便利;

柏茂庄园则地处嵩山北麓余脉,距离船只通行的河道相当远。1949年新中国

建立以前,神堤村有很多村民外出当兵或做生意,入黄河从事船运的也不在少

数,在家种地的寥寥无几。刘氏兄弟自从军到发家,与其生长环境不无关系。

康百万家族靠洛河、黄河航运起家,进而经商发家,也是依靠交通之利。柏茂

张家不靠水,唯有吃山,他们致富靠的是挖地下的煤炭。

三个村子均是背靠山岭,村中田地主要分布在黄土岭之上,耕地有限,产

量也不太高。除了本村的土地,发家之后三个家族都在村外购置地产。康百万

家族在陕西和山东拥有大量土地,张家与刘家在开封、洛阳等地也有田产。

因为发家时间的长短不一,三座庄园的建设规模和建筑风格也有不同。

康百万庄园的建设时间最长,因此规模最大,而且拥有多项服务于庄园生活的

附属设施,在建筑风格上也采用了纯粹的河南传统风格。柏茂庄园的规模居

中,以地方传统建筑风格为主,个别院落因引入外来建筑师的设计而融入了我

国南方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刘镇华庄园的建设时间最短,而且年代最

晚,因此规模最小,多处房屋和窑洞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其中还有很现代的

多层独栋别墅。康百万庄园在建设过程中恰逢捻军肆虐,庄园因此配备了完善

的防御系统。为防土匪侵扰,柏茂庄园与刘镇华庄园在民国时期建成的部分也

都配有一些防御设施,只是不及康百万庄园全面。

与江南地区常有历史悠久、势力强大的宗族组织不同,河南因屡受天灾

人祸冲击,宗族势力大多不强。南方的村落祠堂多,除了总祠外,还有房祠、

支祠,一座村庄常有十几甚至几十座祠堂。北方的祠堂不但数量少,规模也不

大。康百万、柏茂与刘镇华庄园因为家族兴盛,祠堂的规模在北方村落中是比

较少见的。康氏家祠与张氏祠堂规模相当,占地都在600平方米上下。相比之

下,康家祠堂的雕刻更精美,张家的则较为简陋。刘氏宗祠建设较晚,规模反

而最大,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为表彰个人功绩,三个庄园都有大小碑楼等

旌表建筑。其中,康百万庄园的牌坊与碑楼保存至今,柏茂庄园与刘镇华庄园

的碑楼已毁坏不存。三个庄园都很重视子孙的教育,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开办

学堂。庄园的主人知道,只有后代知书明理,才能使家族不断发展壮大。

刘镇华庄园所在的神堤村,明清时有较多科举取仕的例子,出过几位大官,

所以格外重视文教建筑的建造,村内建有书院和文昌祠,后来为了提振文运又建了火神庙①

和文昌阁。康氏家族的子弟教育,意不在取仕而在识字算数,因此庄园虽有规模不小

的学堂,却没有文昌阁之类的文运建筑。而柏茂家族,也只是在清朝中后期经

营钱庄时办过学堂,从未建文昌阁;迨至民国年间依靠煤窑大发横财之时,科

举既已废止多年,村人便改为捐资兴办新式小学校了。

作者希望通过对巩义三个庄园的比较性研究,可以让这一种特殊的乡土

建筑类型显现出更为立体、丰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