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和李秋香三位老师领导的乡土建筑研
究小组,已经对我国十几个省份的20多个聚落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测绘,
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些聚落以浙江、山西、福建等省为多,其中又大都属
于汉族村镇。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落,由于经济、地理、文化条件上
的差异,常会产生一些有别于汉族的社会形态和聚落形式,它们也是我国乡土
建筑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005年8月,受校友戴舜松先生邀请,楼庆西教授和罗德胤对广西东北部
龙胜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了初步考察,其中包括和平乡的龙脊十三寨、金
坑瑶寨和乐江乡的宝增侗寨的地灵侗寨。考察之后,决定选择龙脊十三寨作为
研究课题。
龙脊十三寨是以龙脊寨为中心的十几个寨子的合称①1。这些寨子除了黄洛
寨的村民是瑶族的之外,其余都属壮族。在这些寨子的内部,大多数建筑仍是
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建造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习俗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传
统的模式。而且,由于规模和历史不同,各寨的发育程度也有所差异。这样一
组典型的壮族聚落群,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乡土聚落研究案例。
目前,龙脊十三寨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使其对外交通大有改善——经由
321国道,只需两个小时车程便可从桂林直达和平乡,之后可由公路到达平安、
金竹、黄洛和八难等寨;其他各寨,也有正在修建的公路。不过,开展得如火如
荼的旅游业已经对平安、黄洛等几个寨子产生了相当程度的破坏。而在其他尚未
开展起旅游业的寨子,村民们也迫切希望借此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2006年3月,罗德胤、孙娜、毛葛和董晓颋到龙脊十三寨进行了为期两周的
测绘调研。这次调研的主要地点是聚落群中发育程度较高的龙脊村(包括廖家、
侯家、平寨和平段四个寨子),同时对平安寨、金竹寨、龙堡寨、马海寨、枫木
寨等进行了短期调查。同年6月份,董晓颋、毛葛和孙娜分别从龙脊十三寨的聚
落、村口和住宅三个角度,各自完成了一篇本科毕业论文。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课题搁置了一年时间,直至2007年7月孙娜回到
乡土组工作。2008年11月,罗德胤和孙娜重返龙脊十三寨,进行了一次补充调
研。这次调研主要将目光投向了壮族和瑶族独特的民俗和龙脊十三寨的旅游发展
状况。
在1949年之前,龙脊十三寨是相当闭塞的一个小社会。这些村寨在人口增长
和农业生产的矛盾和平衡中缓慢发展,几乎不受外界影响。这一发展特点,在村
寨社会的形成、村规民约的完善、婚丧的习俗以及劳动的分工等方面都有体现。
在龙脊十三寨的传统社会里,等级分化是不明显的。对应于聚落,是肌理上
的匀质性——那些形制类似、大小相差不大的住宅,是构成聚落的主体。住宅建
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开间数上,建筑形式和装饰都差别不大,这应该与龙脊十三
寨的建筑工匠都来自本地,与外界工匠交流少有关。住宅之外的建筑,只有规模
不大而且数量不多的社、庙、桥、寨门等。
龙脊十三寨是血缘聚落,以一寨一姓为多。每个寨有头人,但其职责简单,
权力也不及南方汉族村落的族长。村民之间有纠纷,头人要出面协调,遇到重大
事件时还要全体村民开会决定。龙脊十三寨的头人自治组织,是一种相对民主的
社会组织形式。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开始,政府才逐渐对龙脊十三
寨有一些影响力,出现了由政府“任命”的团长、甲长等角色。但这些带“长”
字的人物,其实大多是和头人相重合的。
龙脊十三寨位于大山深处,这里的农业生产水平仅能满足人民温饱。商品交
换以物易物为主,人们的商品意识薄弱。龙脊十三寨主要的公共建筑分两类:一
类是社、庙;一类是交通类公建,如桥、亭等。公共建筑多是个人出于积阴功的
目的独资或组织筹款修建的,其规模比住宅小得多,数量也少。绝大多数社、庙
在“文革”中遭到拆毁,现在也只有少数得以复建。
1949年以后,龙脊十三寨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大潮。不过,这一历史
阶段的农民们仍然是生活贫苦的,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大规模地改造自己的生
活环境。20世纪90年代,龙脊十三寨的梯田美景突然被外界发现,由此吸引了大
批中外游客。之后不久,距离梯田景点较近、交通条件较好的平安寨、黄洛寨和
金竹寨①1,在聚落形态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只有交通不便的村落仍保持着传统
形态。
我们在龙脊调查时,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帮助。尤其是潘鸿盘老师,不止
为我们当向导,还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和线索。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采用了毛葛,董晓,周益的部分论文内容及测绘成果。在写作过程中,
我们参考了前人对龙脊十三寨的研究和调查资料。比如1956年全国民族
大普查时的成果——《广西壮族历史文化调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
契约资料集》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又比如郭立新教授2006
年出版的《天上人间——广西龙胜龙脊壮族文化考察札记》和2008年周大
鸣、范涛主编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出版的《广西龙脊双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
县大寨和古壮寨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