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山水自然、亭台楼阁、民俗风情等,种类繁多。“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漫长的岁月里,旅游始终是人们活动的一大主题乃至追求。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舜巡游各地,“崩于苍梧之野”。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在乐山乐水中亲近自然、修身养性,旅游之风盛行。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越来越多的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游山玩水、赏物咏怀、寻觅古人足迹、感受风俗民情。旅游,不仅仅是眼睛的旅游,更是精神的一种旅游。

文学来源于生活,“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中,以旅游资源为对象,记述自己的旅游生活感受和感物咏怀、即景抒情”,于是产生了旅游文学。因此,可以说旅游造就了旅游文学,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旅游文学又极大地促进、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旅游资源中重要的人文资源。“山水借文章以显”“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的经典诗句以及“山中观花”公案中“你未看花时,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无不彰显着文学给自然景物等旅游资源带来的魅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了文学,山水、建筑、花草等就有了名气,不至于“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了文学,自然景物则多了审美、价值及品味,旅游者的感受更趋于博大与深沉;有了文学,自然山水也就有了人文内涵,旅游者在欣赏外在形态自然美的同时增加了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爱国之情就得以激发。

我国的旅游文学源远流长,先秦以来几千年间,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如今,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文化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正在传统的文学肥沃土壤上蓬勃生长。在高等学校,旅游文学是旅游专业学生不可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选修课。但是目前旅游文学教材比其他课程教材的数量偏少,而且体例单一,作品雷同,特别是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旅游文学教材数量、质量都有待提高:有的简单以文学课视角按照不同体裁进行课文选排,有的按照旅游对象简单进行理论与知识的整合,其内容或者强调旅游的知识性,或者强调作品的文学性,忽视了旅游与文学二者的交融与契合,也没有突出作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第十四稿)中提出,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按照这种职教精神,本教材编写组在广泛吸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教材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并集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具体如下。

一是理念的前瞻性。本教材以当前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丰富学生的旅游文学知识,培养鉴赏旅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人文综合素质,培养旅游兴趣,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二是体例的鲜活性。本教材在章节的编排上避免了文学史样式,不以作品产生的时间顺序,而是按照旅游资源设置了山水自然、景观建筑、生物奇趣、名胜楹联、民众风情和感悟6大版块。每个版块中,设置学习导入、学习目标、作品赏析、阅读链接和技能训练,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三是使用对象的广泛性。本教材在编写上考虑了广泛性、实用性等因素,不仅适合作为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教材,也适合其他专业选用,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爱好者和大、中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

本教材是省级教研项目“基于职业素质养成与服务产业能力提升的高职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2013jyxm447)的成果之一,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郭雪峰、葛成飞担任主编,负责全书的整体结构设计及修改定稿工作。全书的编写具体分工如下:朱丽老师编写绪论部分,葛成飞老师编写第一、第六单元,陈清清老师编写第二单元,张浩老师编写第三单元,汪礼霞编写第四单元,夏芳莉老师编写第五单元。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文献资料,引用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谢忱。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以期日臻完善。

                                                                           编?者

                                                               2013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