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随着移动手机设备的不断升级和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智能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智能手机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强烈的市场需求下,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以帮助广大读者快速步入移动Web开发大军中去。
本书背景
根据《纽约时报》网络版报道,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称,2016年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到10亿,其中许多人将用其进行办公。因此,企业需要着力思索如何用手机产品吸引客户。据国外媒体报道,爱立信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17年,移动设备的数量将从2012年的62亿台增长到90 亿台。
从移动电话的产生,到当前移动互联应用的风生水起,我们已经步入了任何人都有机会获得大量信息资源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尽管移动计算技术正在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但它仍处于发展初期。对于需要吸引不同群体用户、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应用市场而言,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或技术才能实现一个实用、价格合理且可支持大量应用方式的移动愿景呢?在很多情况下来看,答案是使用Web技术。从Apple的iOS和Google的Android可以看出,未来的移动计算领域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形态发展。基于开放、免费并且交互性很强的平台,开发方式将在移动应用的开发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本书特色
1.配套大量多媒体语音教学视频,学习效果好
本书专门录制了大量的配套多媒体语音教学视频,以便读者更加轻松、直观地学习书中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这些视频与本书源代码一起收录于配书光盘中。
2.结构合理,内容全面
本书从用户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地安排知识结构,内容由浅入深,叙述清楚,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全书内容安排合理,将HTML 5、jQuery Mobile和PhoneGap等移动Web开发的核心技术一网打尽。
3.易学易懂,初学者容易上手
本书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可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每个知识点;各个部分间既相互连贯又自成体系,使读者既可以按照本书编排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某一章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4.由浅入深,内容循序渐进
本书从搭建iOS开发环境和HTML 5的基本语法知识入手,逐步介绍了jQuery Mobile框架和PhoneGap框架的核心知识,确保读者在没有编程基础的情况下,也能够很快掌握移动Web开发的技术精髓。
5.实例典型,实用性强
本书彻底摒弃了枯燥的理论讲解和简单的操作说明,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详细讲解了各个部分的源码知识,使用户在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能学习到相应的基础知识。
6.提供技术支持,答疑解惑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本书专门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站www.chubanbook.com和QQ邮箱150649826@qq.com,无论是书中的疑问,还是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我们都会一一为大家解答。
本书内容
本书是国内一线Web设计师和移动Web专家的力作,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HTML 5、jQuery Mobile和PhoneGap的专业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在iOS系统中开发移动Web程序的基本知识。本书内容新颖、知识全面、讲解详细,全书分为4篇共28章,其中第1~4章是基础篇,详细讲解了iOS系统基础,搭建开发环境,HTML、CSS和JavaScript,创建移动Web等内容;第5~11章是HTML 5技术篇,详细讲解了在iOS系统中使用HTML 5技术设计移动Web网页的基础知识,包括HTML 5的发展历程、整体框架、基本元素、表单、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绘图、数据存储等内容;第12~19章是jQuery Mobile技术篇,详细讲解了在iOS系统中使用jQuery Mobile框架开发移动Web网页的基础知识,包括jQuery Mobile导航、按钮、表单、列表、内容格式化、主题化、常用API等内容;第20~28章是PhoneGap技术篇,详细讲解了在iOS系统中使用PhoneGap框架整合开发移动Web网页的基础知识,包括搭建测试环境、事件机制、插件开发及应用、常用API的具体应用等内容。本书采用理论加实践的编写方法,对于每个实例,先提出制作思路和包含知识点,然后再力求用最通俗的语言将高深的知识阐述出来。
本书读者对象
? iPhone和iPad编程初学者 ? iOS开发人员
? 大中专院校的老师和学生 ? 相关培训机构的老师和学员
? 做相关毕业设计的学生 ? 网页设计师
? Web程序员 ? 参加实习的初级程序员
? 网页设计师 ? 想向移动设备转行的Web程序员
致谢
本书主要由朱桂英编写完成,同时参与编写的还有周秀、付松柏、邓才兵、钟世礼、谭贞军、罗红仙、张加春、王东华、王振丽、熊斌、王教明、万春潮、郭慧玲、侯恩静、程娟、王文忠、陈强、何子夜、李天祥和周锐等。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时间匆忙,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前 言
II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