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等原理在管理中的应用,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南,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作为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而且得到了从事管理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变化中,任何一个管理者如果不能充分地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利用团队和组织的力量、发挥组织的效能,都难以取得成功。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组织行为学成为各大院校工商管理、经济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读者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组织和个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但是,随着组织的发展变化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学术界和实业界都在持续不断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组织行为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编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试图在以往各类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和吸收国内外有关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编写一本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所调整、优化和创新的新教材。
本书在编写中遵循和突出了以下原则、特点:
一是前沿性。本书尽量收集国内外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以便读者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但是限于篇幅,有些新进展无法详尽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相关研究文献。另外,本书编者近些年的一些研究成果也以不同形式融入书中,作为国内理论发展的一部分内容。
二是系统性。本书以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团队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为基本结构框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心理与行为、文化与行为、组织与行为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及相应规律,强调了个体、群体、团队、领导、组织每一层面对个体工作行为影响的重要性。
三是应用性。根据工商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注重对基础理论与管理应用的融合,使教材内容贴近管理实践。尤其是案例部分,我们尽可能吸纳了比较经典和新颖的管理案例,这有利于帮助读者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学习,深化对理论问题的理解。
四是实用性。为了增强学以致用,在编写过程中,本书还设置了与内容息息相关并且较为新颖的课前引例、讨论案例,以及课后思考题等项目,以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更好地增强师生互动性,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本书可作为MBA、管理类硕士、本科学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材,也适合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学习和参考。
全书由翁清雄、谢义忠、周均旭主持编写;第二章部分内容,第四、五、七、八、九、十三、十四章由翁清雄负责编写;第二章部分内容,第三、六、十二章由谢义忠负责编写;第一、十、十五章由周均旭负责编写;第十一章由古家军负责编写;第十六章由王聪颖负责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师生具体参与了各章节的编写,参编情况如下:第一章(王聪),第二章(臧颜伍、卢海陵),第三章(陈鋆),第四章(胡海军、王婷婷),第五章(王茜),第六章(卢海陵),第七章(刘敬博),第八章(陈银龄、吴松),第九章(彭传虎、温万银),第十章(王莹),第十二章(陈鋆),第十三章(杨书春、卞泽娟),第十四章(张越、王琼),第十五章(马精微)。王茜和陈银龄参与了全书的统稿和修改。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在此向各位作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修订和出版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知识和理论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挂一漏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专家批评指正,使本书不断得以充实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