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在人文社会科学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快速成长出一棵参天大树——经济学——在短短的时间内开枝散叶,在科学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异常醒目。在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有一个茂盛的分枝——财政学,在其生长的过程中,非但没有在风霜雪雨的折磨与考验中枯萎凋零,反倒随着岁月的推移、世事的变迁而更加显得流光溢彩。对财政的研究古来有之,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财政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纵观国外财政学的理论发展,无论坚持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所开创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选择“自由放任”,还是坚持由瑞典学派和奥意学派所开创的“大陆传统”认为财政是“政治和集体选择”,对其研究出现了趋同趋势,突破了传统仅关注税收理论的观点,拓展成为既自成体系又与其他学科门类交叉综合的丰满的研究内容。中国的财政学研究与时俱进,发展至今日,不但涵盖了两种经济体制的有关内容,而且逐渐吸纳了国外财政理论的研究成果。财政学发展至今日,已经成为一门既有丰富理论积淀又兼收并蓄,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

《礼记·中庸》中所述“天下达道”。如果说经济学的意义在于“经世济民”,那么财政学的意义则在于“达而经世济民”。在我看来,学习和掌握财政学的意义在于,既可以使人们领悟微观领域中的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分配收入、提高社会福利,又可以使人们通晓宏观领域中的保持经济稳定、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富而国强。

(二)

目前,国外(包括中译本)财政学领域的教材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根植于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西方经济主流思想和理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的主要政策实践,略有区别之处在于有的突出福利最大化的出发点,有的更加强调“公共选择”的分析视角,而有的则是诸多分析的综合。国外在该领域的教材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分析,并且这些案例大多具有客观的分析过程,究竟“政策的天平”向哪一个方向倾斜取决于读者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从政府层面对政策的进一步解读,这一点对于以财政作为落脚点的一门理论应用类教材尤为重要。当然,关于政府财政经济理论和政策的一本教材离不开大量原汁原味的数据和案例,阅读国外(包括中译本)的教材则很少能够看到有关中国的资料和数据,在这一方面,“本土化”特色并不明显; 另外,在理论基础的搭建方面,国外关于财政学的教材缺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和思想观点。

很多国内高校根据本校的学科特色编写出版了财政学的相关教材,在理论基础上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并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财政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教材结构上,大多遵循了侧重分析财政政策收支“两翼”的方法和逻辑框架,随着国内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在财政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内容大大增多。很多国内的教材引入了较为“新鲜”的案例分析,增加讲授和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当然,由于中国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转型,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与国外相比,其研究内容、视角和理论基础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国内现有关于财政学的教材也具有较为鲜明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一类教材侧重于引进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研究方法,另一类教材偏重于从中国国情和财政政策出发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践。这种局面给财政学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也给学生学习财政理论和研究财政政策带来很多疑惑。

本教材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校经济学学科优势,本着“引进”和“本土化”相结合原则,突出国际化、前沿性和通识性,实现教学和科研相统一。首先,作为经济学科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本教材定位于中级,面向已经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中高年级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在课程体系中 “承前启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其次,本教材在引进国外前沿理论的前提下,挖掘财政学“本土化”的优势,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立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也可以成为相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参考用书。再次,在方法上,本教材注重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大量鲜活的案例进行分析,客观评价财政理论的实践结果,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最后,我们还在这本教材中增加了趣味性的元素,通过人物介绍、案例分析、图片漫画等,辅助解读原理至浅显易懂,希求做到即使非专业人士偶尔阅读也得裨益,使读者不仅感觉这部教材“有意义”,还很“有意思”。

(三)

我之所以决心编著这部教材,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讲授课程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一领域的热爱。

这部教材的产生既属必然也是偶然。近些年来,我从事财政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总希望把一些思考重新整理。恰巧此时,吉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申报给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让我实现这一愿望成为可能。在以处长胡亮教授为首的吉林大学教务团队颇具成效的工作下,在吴宇晖教授、张旭教授、周佰成教授等前辈同人的中肯建议下,这部教材得以付梓。

刘柏岩老师向我推荐了几位非常得力的助手。在她的帮助下,形成了教材的编写团队。其中,文编小组的王谞达、余传明、刘津梁、赵志琦、王益、张天和王鹏杰等做了大量的文字录入和整理工作,也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 美编小组的陈丽和远在国外的大少(笔名)、不绘(笔名)多次和我讨论教材中图片的选取、内涵和景致安排,教材中大部分Q版风格的图幅和漫画均来自于美编小组的原创; 校验小组的任春扬、刘丽、李翔宇、邓瑀伽、张竞文、赵荆阳、王新升及薛芳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宝贵时间。编写团队的高效率工作使这部教材的进度大大提前,也为这部教材增添了很多趣味性。

我想在此对清华大学出版社一直与我密切合作的诸多同人,特别是编辑表示由衷的感谢。出版社对我的拖拉工作宽容到我自己都感到汗颜的程度。能够与该社那些提供有益帮助的友好同道一起工作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他们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提升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品牌质量。

非常幸运,在编写这部教材之前,我学习和参阅了国内外财政学领域很多优秀而成熟的教材、论文以及其他学术研究成果,为这部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和借鉴。教材中引用了很多文献和资料,在教材的页下做了脚注、在参考文献中做了列示; 如果有个别参考内容未做标注,则是我们在编著过程中的疏漏,还望谅解。无论如何,在此我谨对学界前辈和同行表示深深的谢意,也诚恳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教。

于吉林大学牡丹园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