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税务会计是对纳税人缴纳税款的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特种会计,它是以税收法规为准绳,遵循财务会计的核算规则和方法,对纳税主体的涉税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是会计核算原理在税法约束下的产物。因此,传统的税务会计课程不仅内容繁杂,其体系的安排也较随意,存在规范化上的较多难度。俗话说,良好的定位是成功的一半,正是因为税务会计课程的上述特点,以至于财经类专业课程中,恐怕很难找到比税务会计更为尴尬的课程了。从市面上各种教材的名称就可见一斑,有叫《纳税会计学》的,有叫《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的,有叫《税法与纳税会计》的,有叫《纳税实务与会计处理》的,也有叫《企业会计和纳税申报》的,不一而足。由于专业定位的不清晰,抑或说由于无法独立成科,税务会计的课程建设也无法纳入标准化轨道,以至于现行的教学体系安排无法体现其独有的特色,出现了较大的盲目性,优秀的教材和参考读本也就奇货可居了。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从事中国税制、税务会计、税收筹划和纳税检查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的经验汇总。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深受该门课程的困扰。一方面,税务会计课程体系不完备,导致税务会计教学的内容安排因人而异,授课教师大多学海拾贝,试图在税收制度和会计法规的夹缝中突围,力图让学生能够体会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空洞烦琐的教科书内容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挫伤了学生的求学热情,也使得这门课程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变成了会计和税收专业学生眼中的“鸡肋”。 一些高校甚至在本科教学大纲里取消了该门课程,这就使得最能体现税收和会计专业跨学科融合的特色课程在我国刚起步,就遭受了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税法和会计法规的时效性较强,这对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形成了很大的考验,在教学中我们始终感到现有参考教材的时效性还做得不够,对税法和会计法规变更的捕捉还显迟钝,由此我们产生了自己编写教材的想法。但在高校科研考核至上的今天,编写教材的教师基本上可以归属于那种很傻、很天真的一类人。但面对教学中大量挥之不去的尴尬和困惑时,特别是面对诸多学生的期待时,最终我还是下定决心编写一本适宜的教材。

本书最主要的特色是: 实用性、详略得当性和循序渐进性。

(1) 实用性。本书是编者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力争以最精练的语言和最简洁的思路将“税务会计”课程最实用的内容体系阐释出来,编写时既遵循课程体系的内在框架要求,又注重实用性要求,为学生扎实掌握最新税务会计处理技能提供分析方法和思路。本书既可用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和财税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用书,也可根据内容安排作为各类课程教育和业务培训用书。

(2) 详略得当性。本书在体系安排中注意学生的专业选修基础,尽量避免与税法和会计教材的内容阐述上机械重复,对无法避免的内容重复尽量做到难易适中;实例安排上也注意其精练性,既体现该门课程实务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特色,也注意能够举一反三,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 循序渐进性。本书在高度概括我国税务会计基本理论和税法体系和制度要求的基础上,按常规税收实体法的习惯顺序,分别介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其他税种的要素框架及其会计核算原理。本书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力求符合教学规律,内容阐释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对税法原理和会计核算中的共性问题在阐释上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由启发引导到提供系统解决思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写作是在参考国内多本同类教材以及诸多学术论文及相关网站的内容基础上最终完成的,在此向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另外,赵纹东、王海京两位研究生也为部分章节的撰写提供了素材和实例。由于本书写作中收集素材的时间跨度较长,有些文献的原始出处存在查找的困难,对于未能注明的地方,还希望得到国内同行的谅解!总之,本书只是编者本人教学体会和感想的结晶,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书中肯定有诸多不妥甚至是错误之处,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批评和帮助!如果读者们从此书中能得到些许启发和帮助的话,那主要还是归功于国内热心于该门课程教学和发展的同行们。让我们携手同行,重建税务会计教学的美好明天吧!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