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2013年暑期,梁云慈老师寄来了第3次印刷的《人口经济学》(2008年6月第1版),让我有一种意外的欣喜。大家知道,人口经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在市场经济时代说不上显学,虽然不是古老的学科,但国内外已经出版了多个版本。在大数据、大变革时代,一本书算什么,面对极其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所以不敢奢望出版社一而再、再而三地印刷,不敢奢望学界前辈及新老朋友的高度评价,更不敢奢望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再版。愿新版《人口经济学》不负众望,继续给力于中国人口的深刻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给力于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给力于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和学界同人。应出版社之邀,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改。

新版的特色

《人口经济学》第2版是一本全新的书,但仍然坚持和发扬了第1版的特色:  

第一,把握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从人口学和经济学的综合视角,系统阐述人口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入讨论人口经济问题,努力实现人口经济学的与时俱进是本书的突出特色。经济学是人口学的故乡,与主流经济学与时俱进是人口经济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20 世纪后期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逐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主流经济学发生了迅速的范式革命。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与日俱增,由此对政治经济学为主导范式的主流经济学形成猛烈冲击。经济研究正由政治经济学为主导向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并重的范式转变,特别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对教学、科研乃至政府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变化和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人口经济学急需发展和创新参见李通屏、邵红梅、邓宏兵.经济学帝国主义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5).。本书正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第二,注重理论与案例的有机统一。与国内同类书籍相比,首次将“人口、制度与经济增长”,“人口变动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人口与市场分析”等纳入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体系,提供了诸如“人口影响制度和经济增长”、“人口压力转化的模式”、“把握人口动向,应对市场变化”以及说明生育率经济理论的变化中的中国生育政策的案例等。既注重理论的系统和逻辑的严密,同时又配有丰富的中国本土化案例。

第三,有功夫和下工夫。全书既体现了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体现了某种创新。本书的主要作者是已经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熟悉人口经济学学科前沿问题和人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一直工作在研究和教学第一线的高学历的教授和副教授。从框架体系、行文写作到遣词用语,可以看出,这是几位有追求、有功夫的人下工夫写出的一部好著作、好教材;  这是一部孜孜以求,力图实现与现代主流经济学与时俱进的人口经济学论著。参见李建民为本书第1版写的书评“人口经济学的与时俱进——〈人口经济学〉评介”,载《人口学刊》2010年第4期。

第四,教材定位。删繁就简、调整结构、更新数据和案例,增加了主要概念和思考题,经过精心修改,将其打造成优质教材,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第2版的结构

导言 介绍了人口经济学的缘起、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以及人口经济研究的资料来源。

上篇 人口与经济的一般理论。包括人口与经济的古典理论与新古典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及其当代发展两章。古典经济学是指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流行于西欧各国,代表产业资本和产业资产阶级利益与愿望的一种经济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以配第为代表的产生阶段、以亚当·斯密和法国魁奈重农学派为代表的发展阶段以及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完成阶段。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的人口经济理论进行了介绍,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理论进行了评介。马歇尔开启了古典经济学的新时代、凯恩斯及其学派论述了萧条时期的人口经济理论,本书第一章对新古典的人口经济理论也进行了梳理,同时介绍了适度人口理论。第

二章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及其当代发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人口科学发展观。

中篇 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书第三到第十章)。主要包括: 人口、制度与经济增长;  人口变动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 人口自然结构的经济分析;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口产业、行业、职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 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 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和人口与市场分析等八章。主要分析人口变动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同时也提供了相关案例。

下篇 经济条件对人口变动的影响。人口变动包括人口自然变动、人口社会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又称人口迁移变动),该篇主要分析了经济条件影响人口变动的机理、人口变动中的经济因素,同时也分析了经济条件和人口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第2版中的变化

第1版中的第一章调整扩展为篇,同时分为两章,第一章梳理人口与经济的古典理论与新古典理论,主要修订是尽可能压缩,使表述尽可能明确、精练。第二章梳理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及其当代发展,扩展了第二节,增加了第三节——人口科学发展观。中篇和下篇的十一章,每章名称变化不大,但节、目名称变化明显,如第4章、第6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和第13章。在城市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章,我们主要是基于中国经验、立足中国已进入“城市社会”这一基本判断展开论述。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人口与市场分析也做了大量修改。

尽可能增加本章总结,对主要内容进行简短回顾,以便提纲挈领、掌握要点。

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商学院王兆萍教授对人口社会变动一章进行修改、中国地质大学段平忠副教授对第13章经济条件对人口迁移变动的影响进行修改。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徐晶、王家鼎和胡月协助我更新了有关章节的数据和图表。

第2版的作者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十章由李通屏修订; 第六章(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由李通屏、孔令锋(1版作者)修订; 第七章由李通屏、王家鼎和胡月修订; 第八章(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由李通屏、向志强(1版作者)修订。第五章(人口自然结构的经济分析)继续由朱雅丽修订。第九章由邵红梅继续修订,同时修订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王兆萍修订。第十三章由段平忠修订。李通屏负责全书统稿。

鸣谢

在经历人口迅速转变和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人口国情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趋势性变化,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经济学家长期冷淡人口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人口学重新回到经济学的怀抱。中国经济向何处去?中国经济的远虑近忧是什么?企业家面临怎样的机会和挑战?如何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似乎已经进入到“言必称人口”的时代——人口: 中国的悬剑?拟或未来发展的跷跷板?本书再版之际,我们得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成就了《人口经济学》。

许多同人曾在他们的课堂上采用或推介本书第1版,并提出了友善的反馈和建议。为此特别向以下同行致以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西南财经大学杨成钢教授、张俊良教授; 济南大学杨风教授; 西安财经学院韦艳教授; 天津财经大学罗丽艳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刘汉辉副教授、魏下海副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来峰副教授。感谢复旦大学彭希哲教授、任远教授; 武汉大学郭熙保教授、刘传江教授; 厦门大学叶文振教授; 浙江大学米红教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云彦教授; 河北大学王金营教授、吕红平教授; 中原工学院周纪昌教授; 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于学军司长、周美林司长、周恭伟博士等对第1版的反馈和建议。感谢我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师兄弟们对本书的评价和积极反馈。感谢我硕士阶段的老师西南财经大学吴忠观教授、周君玉教授、陈明立教授、李永胜教授的鼓励和建议。感谢选修这门课程的中国地质大学数十位硕士、博士研究生提出的建议; 感谢研究生包梦梅、杨樱对一些章节的校对。

我的两位师兄参与了第1版第4章的撰稿,由于工作原因,向志强教授、孔令锋教授虽然不能全力参与本版的修订,但仍然积极审阅稿件,提供建议,在此非常感谢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

感谢我的博士导师南开大学李建民教授第1版的书评。

最后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感谢龙海峰、王巧珍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敬业精神使得本书初战告捷,感谢梁云慈老师为本书再铸辉煌所做的努力。

李通屏

2014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