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张笛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秘书长,中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学习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期刊原总编,教授。国家建设需要优秀人才,大学生希望成为杰出人才。人才成长的希望在哪里?靠学校的教育,靠社会的扶植,靠父母的哺养,靠朋友的帮助?但是,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学习。学习这件事,是除开自己,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正如俗话所说: “别人吃的东西,绝不能长成你身体上的肉。”学习是人才成长的阶梯,是人生通向光明的道路。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将成为人生生涯的第一需要。怎样科学地学习及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成为每一个人所必须懂得的一门知识,成为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为了使每一个人从幼年开始就热爱学习,懂得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在小学和中学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在大学和走上工作岗位后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我们学习科学的研究者为此而奋斗了几十年。

在我们学习科学研究者队伍中,刘智运教授是大家都尊敬的长者。从学习科学开创的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全身心投入这项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潜心研究、努力写作、从不懈怠。“大学学习学”的课程,一讲就是25年,未曾间断。在年逾80高龄的时候,他还总结数十年来的学识和经验,集撰成这一本《大学生学习素养》,确实令人感动。这十多万字的著作,凝聚了老人的大量心血,也饱含着我们老一辈人对千百万莘莘学子的一片深情厚望。非常难得的是:  在他的引导和栽培下,他的儿子刘永红也继承了学习研究,参考了这本书的撰写。集两代教授的心血凝结而成的这部著作,对我们读者来说应该是弥足珍贵的。

我读过刘智运老师的许多著作。我觉得他们合作这本《大学生学习素养》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特色: 大学生学习素养

序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素养

第一,是其思想观念的先进性和新颖性。终身学习,现在己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风行口号,但是,一般人理解还比较肤浅,在实践上更是缺乏力度。在理解和认识上,当前许多人还只是从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的意义上理解;较深入一点,则从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性增长、职业岗位不断翻新的形势,看到每一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再深入一点,还看到这种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教育体系结构进行改革,大大加强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等,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更深入一步,则看到从当代到未来,学习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生生涯的重要部分、成为与生产活动同等重要的社会活动。因而,在终身学习指导思想下,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就不只是一般地理解为“如何学好大学功课”,而是应把大学学习看成终身学习的一部分,通过大学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着力提高为终身学习所需要的较强的学习能力,进而形成较高的学习素养。学习素养不仅包括学习方法、手段、技巧、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运用等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能力”,而且包括学习动力、学习精神、学习基础、学习策略、学习评价与监控等诸多方面的素质。如果要问: “学习型社会,你准备好了吗?”那么,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可以说是首先要具备的。而不具有为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学习素养,也就意味着不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工作能力、从业能力甚至生活能力,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学习科学研究者曾一再呼吁: 要把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放在与掌握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也希望,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除学好功课、增强能力以外,还要增强热爱学习的精神和善于学习的本领。正如20世纪末国外有的学者所说: 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通行证。前几年,党中央做出的人才强国的决议,就提出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把学习能力摆在了首位。如果说,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学习型社会还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景预测,那么,今天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现实。在这种形势的迫切要求下,本书的出版,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广大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本书以终身学习为其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基于增强学习能力,进而要求提高学习素养,也具有无可争辩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第二,是其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什么是科学、各项事业如何科学发展是当今和未来人们始终关注的大问题。其实,科学无非是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学问。而“科学发展”无非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就学习和教育来说,按照学习本身的客观规律进行学习,就是科学的学习;按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就是教育科学。这似乎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并不容易,要比较透彻地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就更难。于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就出现不同的人学习效果有高低之分;在教学上,违背学生学习规律施教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于,学习是不是一门科学?学习要不要讲究科学?现在学生的学习要不要改革?等等,虽然没听到过断然否定的声音,但抱怀疑态度的大有人在,而漠然视之、冷淡对待则较为普遍。这就是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的观点和口号在世界回响半个多世纪、在中国宣传了30多年,而在教育界、在学生中仍然影响不大、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正因于此,我国的学习科学研究者,从30年前倡议建立一门“学习学”以来,就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进行研究、实验、实践,努力建立学习科学的理论体系,出版各种学习指导的书籍,有的大学还开设了“学习指导”课,还有的大学组织了“大学生学习研究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也组织编写了《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国家级规划教材,组织了大学生学习改革的研讨会,等等。这许多努力,一定程度上给高等教育界带来了学习改革的清风,开始改变了长期重教轻学的弊病,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虽然离建设学习型社会所要求的程度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总算是已经启动并在不断向前迈进了。在这所有的努力中,刘智运教授的工作是比较出色的。他在武汉理工大学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课长达25年,这在始终不间断开设此类课程的大学中,是比较突出的。其根本宗旨,就是为了推动大学生遵循学习的规律科学地学习,推动大学教师按学生的学习规律施教,使大学生人人都能成才,出现更多优异的人才。这许多努力,也逐步提高了学习科学的理论水平,逐步加强了理论对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逐步使“学习指导”课建立在最新的学习理论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大学学习素养》这本新书正是积刘智运教授20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并广泛吸收国内外最新成果,经过数年努力编写、修改而成的。因而,它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比较符合科学性的要求,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既努力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又努力把实践经验提升为新的理论,或用理论加以诠释。它脱开了单纯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经验的局限,力求教给学生所需要的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建立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因而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这一点十分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学生和教师所忽视。面对这厚厚的一本书,也许会有同学说: “这么厚一大本,什么时候能看完呀!不如干脆教我们怎样做得了。”对此,我要送给大家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的两句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任何东西,要真正学到手,必须懂得其中的道理,不能只学皮毛。所以,我衷心希望读到这本书的大学生们,千万不要有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要求,只注意那些“怎么做”的章节内容,而要沉下心来,仔细学习研究那些“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论内容。有学者曾经提出,一个优秀的学生,应当“爱学习,懂学习,会学习”。我很赞成这种提法,并且,我以为真正“懂学习”不容易做到,但它是其中的关键。

第三,是本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从哲学上说,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书十分重视学习的基本理论,也十分重视针对性和实践性。我们长期以来,普遍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大学生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始终感到不适应,造成学习失败甚至退学;稍好一点的,则直到大学毕业,才开始明白大学学习是怎么回事。怎样缩短学生由中学到大学转变的“过渡期”,是各大学为提高教育质量一直重视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实,大学新生的诸多不适应,主要是学习上的不适应,是由于不了解大学学习特点和规律的缘故。因而,本书着力在这方面加以阐述和指导,以期使大学新生能从一入学开始就较快适应这一转变,尽量缩短“过渡期”,使以后的大学学习比较顺利。当然,就一本书来说,其针对性是相对的,也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例如,研究生阶段如何学习,就基本上没有谈到,大家可以参阅其他有关书籍。由此,还有必要再次强调,一定要重视学习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加深对学习基本规律的了解和掌握。本书所阐述的学习基本理论,其实对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学习,以至对终身学习生涯,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关键在于你要去深刻地理解它,有针对性地运用它。书上教给你的,只能是一般性的道理和处理典型问题的方法,面对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实际事物和问题,就需要你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好在现代的教材,通常在书前面的“导论”、“前言”中,会介绍一些本门学科和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特点,也会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同学们应当重视这些内容的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最后,还想借此给我们的大学老师、学校领导提一点建议和希望。前面已经谈到,当前我们各级各类大学,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开设“学习指导”课的大学很少,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太重视学习指导,“重教轻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从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从大学教务处到教育部高教司工作,就一直感到存在这一问题,直到现在,我退休已有十多年了,这种状况仍没有太大变化。我以为,这对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分不利,对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优异人才更不利。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有一半以上是年轻的新教师,虽然相当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在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上也许全都足以担当大学教师的重任,但无可否认,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是一个弱项,对于更基础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指导知识,可能更为薄弱,甚至是一片空白。而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他教学的成功不只是如何把各种科学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从根上说,学生的一切知识和本领,并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教师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的。这个道理,许多年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尖锐地指出: “一个坏的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现代“教师教育”的有关理论强调,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有着专门的理论、知识、能力的特殊要求,不是只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的人都可以成为合格教师的。因此,我衷心希望,我们大学的领导一定要重视对教师教育理论的武装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师“教会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把这当成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本书可以作为教师培训的参考书。如果学校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课,更可以作为该课选用的教材。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