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几天前,我在家里无意中发现了一本老书,书名是《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资料选编》(第2版)。这是一本1980年出版的图书,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累计印刷了7.7万册。

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 为了检阅成绩,交流经验,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鼓励广大青少年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并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经国务院批准,1979年,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体委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了“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和“全国青少年科学讨论会”。29个省、市、自治区选送了有关数、理、化、天、地、生、空模、海模、无线电和科技美术等科技作品……

这个青少年科技展览,我依稀记得自己去参观过。其地点在北京展览馆,就在“老莫”(莫斯科餐厅)边上。而这本书也是因为这个展览才在后来购买的。书中讲述了一些优秀作品的原理和主要制作过程,例如“简易玩具电子计算机”、“自制气象观测仪”、“电子火光报警猫”等。这本书我翻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也试图去找相关材料来制作……这一切是我个人从小喜欢科技和动手的重要原因。那时《我们爱科学》、《无线电》、《电子世界》是我每个月必看的杂志,少年之家、少年科技馆和少年宫是我课余的实验室,科幻小说是我最爱看的文学作品。我憧憬着我长大之后,到21世纪,四个现代化实现了,我们能够生活在如同《小灵通漫游未来》一样的世界里。

时光荏苒,现在21世纪真的到来了,我也长大了,我儿时的幻想依然在我心里。现实和儿时的想象有不少差别,没有儿时想象的火箭漫天飞,没有“飘行车”、没有“高效原子电池”,但是却有互联网、智能手机、云服务等。现在也好像没有那么有规模的青少年科技作品比赛和展览了。

2012年,我重新加入微软后,我所在的部门负责举办Imagine Cup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活动,这让我一下子找到了儿时的感觉。这是一个微软在中国举办了超过十年的活动,每年看着学生们的优秀项目、兴奋的充满激情的作品展示,体会着他们项目背后的科技创新以及蕴涵的社会意义和商业前景。我仿佛也年轻许多,好像回到了我的青少年时代。

微软“创新杯”的口号是: Dream it, Build it & Live it,也就是说要敢于想象,用自己的力量实现梦想,并且让它服务于生活。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微软的科技助力中国学生的科技创新,给同学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2013—2014年度的比赛中,来自全国320所高校的同学们提交了超过1400个作品,本书收录了部分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不但是为已经过去的比赛做很好的汇总,更能够指导未来几年参赛的同学,开阔他们的思路。

微软“创新杯”的举办,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不但有微软总部和高层的支持,微软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的执行团队的努力工作,也有像清华大学出版社这样的机构和合作伙伴的支持。在这一年111场的校园宣讲活动中,我们看到同学们渴望知识和创新的眼神,在网络推广和互动中,我们体会到同学对这个活动的热爱,这使得我们在组织“创新杯”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都融化在同学的热情中了。

科技、青年、创新,这无疑是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词汇。正如那个重要的1979年,那一年开启了一个时代,开启了改革开放30年辉煌的复兴之路,那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在当年改革开放的整个布局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棋子,但是却改变了我的一生,我相信也改变了很多与我同龄的人。我希望青年科技创新如同微软“创新杯”一样能持续下去,使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能够走上科技强国,创新未来的道路。

夏鹏2014年7月1日,于雨中的上海

前言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Imagine Cup 2005在全球“软件设计”比赛中获得第三名的作品“Fego社区”时激动和兴奋的感觉。当时我不敢相信,这样充满着灵气、创意、制作精良的作品竟然是出自一群大学生之手。很幸运的是,2005年底,我加入微软开发工具及平台事业部的高校组,Imagine Cup微软“创新杯”从此变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每年都要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穿梭于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在各种场合,向同学们介绍微软、微软技术以及微软“创新杯”。演讲时,我每每向大学生朋友们说: 因为负责“创新杯”的缘故,我拥有了一份最“棒”的工作。

表面上看,“创新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莫过于令人激动的全球总决赛。“高、大、上”三个字是对全球总决赛最好的形容。我有幸跟随“创新杯”的脚步去了印度、韩国、法国、埃及、波兰、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家。2009年在埃及开罗,当时全球负责“创新杯”比赛的Joe Wilson曾说,我们举办“创新杯”全球总决赛活动的标准是——当这些参赛的孩子老了以后,他们还愿意把他们在“创新杯”中的经历讲述给他们的子孙后代听。那一年的颁奖仪式,在三座金字塔前搭建的舞台上进行。古老的金字塔作为背景,一轮明月和一望无际的沙漠,此情此景对我来说也是终生难忘。

但是,闯进最后全球决赛的是很少一部分幸运的同学,每年有大约2万名同学参与到“创新杯”的比赛和各项活动中,面对这个庞大的群体,我们的工作和微软“创新杯”又意味着什么呢?

“创新杯”中有很多常客,华中科技大学的叶炜先后参加了三届比赛。有一次我请他来分享经验。他说: “第一次听了关于“创新杯”的讲座,脑袋一热就参加了,而且一发便不可收拾,‘创新杯’便成为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葛卓琛从大二开始参加比赛,我们问他参加比赛最有意义的地方在哪里?他说: “比赛给了我们一个个时间节点,让我们把项目完成。如果没有比赛的压力,我们在大学里可能一事无成”。很多参加过比赛的同学也这样认为,这种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项目,将一个项目按照要求的节奏去完成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学到的各种技能,积累的各种经验是比赛给他们带来的最大财富。连续两年获得了游戏开发的中国区第一名的华南农业大学的单鑫被媒体称作“独狼”。而“独狼”精神在理工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让这些“独狼”们去更多了解和接触现实,让他们把自己“引以为傲”的作品去经受评委和用户的评论和挑战。与现实的对接,是“创新杯”给参赛选手的另一机会。在认识单鑫一年多来,见证了接触现实对他带来的积极改变。

在“创新杯”大赛中,和领奖台上的荣耀比起来,我们更愿意给参赛者站在起跑线上的勇气和机会、坚持的毅力以及真实而公平的竞争。无论选手最后是否能站在光鲜亮丽的领奖台上,甚至是否能跑到终点,只要认真地参与了、付出了便能有收获。

对于我个人来说,在这份工作中我享受的是做一名为这些选手沿途服务和加油的观众。这群最富有创造精神和热情的人,他们的活力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着我。我喜欢和他们一起体会前进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我也许不能让他们跑得更快,但是希望我的服务和加油能化成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在不同场合都有人问我,微软为什么要办“创新杯”?伟大的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一致起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微软无疑是这样一家公司,而“创新杯”则是这种自身与社会利益一致的最好体现。正是基于对这种一致性的信心,我们才能把“创新杯”构筑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通过“创新杯”我们要表达的是对青年、对社会和对创新的承诺。

在日新月异的IT领域,10年的时间足够发生一场颠覆性的变化。在“创新杯”中我们在积极地变化,以适应变化的世界。一方面,我们继续发扬“创新杯”对社会责任感的鼓励,继续将“世界公民”作为竞赛项目之一。另一方面,我们设立了“最佳创新”比赛,鼓励参赛同学完成真正有商业生命力的作品。

如果说“创新杯”现在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舞台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希望把“创新杯”打造成连接参赛者和未来成功的桥梁和纽带。虽然,“创新杯”中已经涌现了不少成功的创业团队,但我们更期望不久的将来“创新杯”中的作品变为商业现实。到那时,我想比赛就找到了它持续发展的根基。

当夏鹏老师和我谈起将Imagine Cup 微软“创新杯”2014的作品汇编成册的时候,我很没有把握,但是在27支团队的大力支持,在我们整个高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书稿。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传递那些作品方案的技术细节,而是让后来的同学了解这些优秀团队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故事。如同夏鹏老师在序中提到的《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资料选编》,我们也衷心地希望这本册子以及“创新杯”能成为各位读者大学努力奋斗的一部分。

在此,我们想感谢10年来为中国区“创新杯”工作过、努力过、付出过的同事和朋友,参加和支持过“创新杯”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以及给予我们巨大支持的合作伙伴。

限于经验、学识和背景,本书难免有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还请各位读者海涵。

当这本册子交付到出版社时,我们也将带中国区的两个团队赴西雅图参加Imagine Cup 2014 的全球总决赛。在此,也让我们祝他们好运。

杨滔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