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本套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的精神,以及多年来广东省中职学校的学科教学实践经验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本套教材坚持“教学大纲”及《2014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学学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求,兼顾了专业教学与升学教学的需求,相应完成了《数学》(上、下册)。每册教材配备了学习手册、电子教案及部分动画教学素材。教材内容的选择严格根据“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认知的要求”及“技能与能力的要求”。

本套教材主要体现了以下编写特色:

一是体现了基础性。在确保科学性的基础上,大幅度调整了教材难度,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是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与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对知识应用的例题及跟踪练习的难度进行阶梯性设置,对于标示“*”的例题及跟踪练习是满足学有余力或有升学要求的学生,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是突出了教与学实践过程的有机结合。根据中职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本套教材通过旧知识链接、小组互动、动动脑及说明、评注贯穿每小节的内容,并重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不仅引导教师合理地组织安排教学,而且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

四是突出了针对性。人性化结构模式,不仅可节省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时间,以便对中等职业教育数学学习困难生加强辅导力度,而且极大地方便了中职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复习和及时检查反馈。

五是突出了职业性。选择了与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生产岗位及经济领域相关的素材,引入新知识学习,并体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是突出了实用性。与每册教材配套的是学习手册,本套教材的学习手册不仅兼顾了普通配套练习的所有功能,而且每章节配有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每学一节内容要及时梳理知识与总结解题方法,另增设课堂练习的配置,让学生能学会恰当的学习方式,并牢固掌握新知识及知识应用的方法。

本书编写的依据为:不仅反复研读了“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而且调研并分析近三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学主体与客体喜爱哪种类型的教材,使本书不仅方便老师教学,也方便学生的自学。以谋求教材结构的最优化,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老师的教学负担,又实现了课堂学科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根据上述编写思路,本套教材每章节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教材主体内容,另一部分是教法与学法指导。第一部分内容由观察与思考、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应用组成,每一节还配有本节知识的综合习题,每一章配有本章知识的复习参考题及阅读材料。每小节新知识学习配有说明,强化新知识的理解;每小节新知识应用配有评注是揭示解题方法与思想,另外配备的跟踪练习是让学生模仿并理解每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每小节学习手册配有强化练习,让学生课后能牢固地掌握每类题型的解题思想方法。无论是教材章节内容还是学习手册内容均能紧扣二纲要求,不仅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把握学习新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提高数学学科的学习能力与技能。此外还注重学科学习的实效性,收录了适量的应用型和能力型练习题,配有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指导,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讲练结合、学练结合”,并能及时强化学习效果,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本书为上册教材,包含集合及其运算、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数列5个章节及3个知识链接。完成本书内容需要66学时,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学时分配表

章节 第一章  集合

与充要条件 第二章

不 等 式 第三章

函  数 第四章  指数函

数与对数函数 第五章

数  列

学时数 10 10 12 12 10

机动学时数 12

本册教材由刘丹华担任主编。清华出版社对本套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编者的学术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不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反馈邮箱:383270415@qq.com。

编者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