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第二版前言

西方文化学家斯宾格勒曾说过,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群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每种文

化都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情感……”。文化的丰富与多样不仅书

写多彩的人类历史,同时也带来文化的差异与疏离,“跨文化交际”正是带着理解与沟通的使

命,进入人类关注与思考的前沿,以期由此构筑另一种形态的巴别塔。

全球化的旋流使各种民族文化相遇,科技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来自

不同国度、不同种族,讲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可以轻易地跨越千山万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

可以通过电子技术随时随地交换信息,实现“天涯若比邻”的梦想。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

们皆需应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凸显出理解多元文化的必要性和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迫切性。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并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但这引发了很多问

题。由于大多数国外原版教材语言难度过大,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阐述、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国外教材均采用他国视角,教材内

容与中国的文化语境并不相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本教材编者以双语教学、文化

教学、建构主义、任务型教学法等理论为指导,探索出适合中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

交际课程模式。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提到的“在

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

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等教学要求。

本教材依托黑龙江大学“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共分为10 个单元,涵盖

了跨文化交际各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有相对深入的介绍与讨论。第1 章

从文化的定义、特点以及层次入手,打开文化殿堂的大门;第2 章阐述了关于交际的基本理

论,并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种类;第3 章对影响人们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文化因素进行了

剖析;第4 章主要描述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第5 章和第6 章分别探讨了文化

差异在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方面的种种表现;第7 章探讨了文化模式的定义及内涵,并对比

较经典的文化理论进行了详尽阐释和分析;第8 章主要介绍了文化差异在商务、教育和医疗语

境中的具体表现;第9 章对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和阶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第10 章对如何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本教材通过对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进行描述、阐释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目的

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文化及文化差异现象,使学

生能够较为客观、系统、全面地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

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教材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合理、体例新颖、内容丰富、课堂可操作性强,与国内外同类

教材相比,具有如下特色:

教学目标明确,难度适中,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

  范式统一、结构明晰,各章均由本章导读(汉语)、开篇谚语、学习目标、章节大纲

(图示)、课前案例分析、章节主体、章节总结、课后练习和自我评价等部分构成,教

材体系科学合理。

  体例新颖,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课堂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发展的阶段规

律,案例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度高。课堂任务所涉及的内容大多属探索性的,在引导

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进行思考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讲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和实

践,并配以相关案例,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以提高其

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端思维能力。

? 内容丰富,各章附有3 ~ 5 个阅读文本,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单词标注与文本内容

同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精力集中到文本内容的理解而非单词的简单记忆上。

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有关背景知识,课堂教学给学生留有思考、开放式的讨论和探讨

的空间。教材语言流畅地道,取材于国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知名学者的著作,从中国学

生的视角出发进行了精心编写。

? 课堂可操作性强,各章的每个阅读文本前均有与该文本相关的Pre-reading Task,在各

个阅读文本中还精心设计了与文本内容相映成趣的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带

着问题在阅读学习中寻找答案。在各章的每个阅读文本之后有Aer-reading Check,各

章还配有Checklist,学生通过思考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 每章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Self-assessment Log(自我评价量表)进行自我学习评

价,以此提高元认知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 在附录(Appendix A)中提供了与本书内容相关的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

要的概念和定义。

本教材自出版以来,先后成功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普通

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随着立体化教材概念在高校教材改革理念中不断深化,

在第二版修订过程中,我们升级原有国家精品课教学支持网站,通过高容量、立体化、多模态

的教学互动网络资源平台“智学苑”(www.izhixue.cn),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网

络资源平台设有“电子教材”、“微课程”、“作业与测试”、“问答与讨论”等栏目。

? “电子教材”以教材内容为蓝本提供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资源。栏目包含目录、电子课

文、课文及案例的音频、生词注释、文化注释、知识点、每章学习指南等。学生可以

方便地进行全文搜索、画重点、做笔记、添加书签等操作。本课程的学生可查看教师

标注,增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 “微课程”栏目包含课文讲解微课、案例讲解微课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音视频学习内

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可选形式。在列表中可按章节筛选,支持知识点查找。

? “作业与测试”栏目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测试,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学

习状态并随之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 在“问答与讨论”中,学生可以查看到当前课程所在学科内的所有问答内容,或有针

对性地查看当前课程内的问答与讨论内容。可以参加课程内的讨论。可以查看和学习

优秀作业。教师和学生在微课程下的讨论也会汇集到问答与讨论板块中。

“智学苑”网络资源平台是集教学、教学管理、学习、学习管理为一身的智能化、多模态

教学平台。取得教材使用权后,教师便可创建课程、组建班级。选取本教材创建课程,便可使

用本教材网站资源,同时支持教师添加教学课件、上传相关教学文件、发布通知、布置作业、

监控学习者在线学习时间。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

时也可以在线测试。

本教材在编写时查阅了大量数据资料,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大量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成果,

借此机会谨向诸位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本书的最终完成凝结着许多人的汗水。清华大学出版

社外语分社各位领导及编辑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黑龙江大学于文秀教授对教材

编写进行了悉心指导,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学生林冰冰、张晓晨和史小磊为本书中的插图和漫

画提供了宝贵的原创构思,并进行了最终的艺术创作。在此,谨对她们的支持和付出表示诚挚

的谢意!

由于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尚属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加之编者的知识水平有限,教材

中的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严明

2015 年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