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中华武术是中国的“国宝”、“国粹”。武术产生于生存斗争的需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从单纯的技击术熔融了极其丰富和内蕴深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它从军旅走向民间,又成为一种社会生存的技能和手段,如游侠、剑客、打拳卖艺,保镖护院等。随着现代兵器的出现与发展,武术的冷兵器技击功能严重萎缩,退化到了几乎无用武之地的地步。尽管武术从发生之时就具有健身价值,然而进入体育领域却是近代的事,在西方体育的影响和裹挟下,武术成为民族体育的一种形式进入了学校、社会和竞技场。虽然武术运动对于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然于当代各种简单易行、方便且富有乐趣的健身活动项目相比,其优势已明显削弱,这在青少年人群中表现尤为明显。

  研究和弘扬国学,避免“去中国化”文化危机,挖掘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的先进性内核,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当代热点。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恰当其时也重新回到学者们的视野。在此我想引入费孝通先生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中一段话——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各种文化都自觉之后,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出现一个具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

  之所以把费老的这段文字抄引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难得有这样以如此简约、直指要害的语言,概括出研究传统文化服务当代社会应遵循的要义。余之《中华武术文化概论》也力求遵循“文化自觉”的精神来分析武术文化。

  当今的武术事业,在体育强国视野下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武术、竞技武术、社会武术、实用武术、学校武术、商业武术等,既是传统武术的派生物,也是随时代发展的新产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华武术应继续向前发展,再创辉煌,因此,武术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应当尽力去挖掘。尽管武术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至多是一种广流于民间的草根文化,但是武术的拳理、拳法及其拳规、礼仪之中,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蕴涵着朴素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养生观念和审美情趣。尤其可贵的是,武术是在以一种身体语言诠释中国文化,通过动静、快慢、刚柔、虚实等既对立又统一的动作变化,生动地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国的“阴阳”。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是一种注重血缘的绵延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应当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同时也应当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当今社会要求我们的青少年既不应骄横,也不能娇弱。通过武术教育恰恰可以培养勇敢、坚忍、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宽容、礼让、和谐、文明的品格。所以说,武术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应当传播和推广,也应当注重传承和教育,武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武术文化包括许多内容,本书正是从武术的概念、文化基础、审美原理、技击技法原理、文化思想内涵以及少数民族武术文化来探讨武术文化,对其进行资源挖掘,并努力秉承“文化自觉”对武术文化进行分析和思索。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借鉴了诸多武术专家、武术学者的研究成果,囿于通俗读本的行文特点,未能一一注明出处,在此谨向原著作者致以衷心感谢。另外,由于作者的知识水平、武术实践不足,在写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和问题,在此诚恳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点评和指正,也希望得到武术专家的批评和指教。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