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1818—1883),俄国著名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出生在俄国奥廖尔省一个世袭的贵族之家。他的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母亲是农场主,屠格涅夫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1833年,15岁的屠格涅夫进入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学习,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学习文学与哲学。大学毕业后,他留学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在德国学习期间,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他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因此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
屠格涅夫的创作生涯始于大学求学期间。1834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诗剧《斯杰诺》,该作品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1843年,他与导师合作出版了叙事诗《巴拉莎》,该作品受到俄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好评,同时也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1847—1851年,他在俄国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猎人笔记》是一部故事集,包括25个短篇故事,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呈现。《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描写了农奴的悲惨生活,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借故把他拘留,后被流放近两年,流放期间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在此期间他结交了欧洲许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他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并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屠格涅夫的众多作品中,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是他的代表作,与他的其他两篇小说《烟》、《处女地》一起构成了俄国19世纪50—70年代社会生活的艺术编年史。一个多世纪以来,《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已被译成数十种文字,风靡全世界,时至今日,这部被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仍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编译《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并采用中文导读英文版的形式出版。在中文导读中,我们尽力使其贴近原作的精髓,也尽可能保留原作的故事主线。我们希望能够编出为当代中国读者所喜爱的经典读本。读者在阅读英文故事之前,可以先阅读中文导读内容,这样有利于了解故事背景,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我们相信,该经典著作的引进对加强当代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书是名著双语读物·中文导读+英文原版系列丛书中的一种,编写本系列丛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准备参加英语国家留学考试的学生提供学习素材。对于留学考试,无论是SSAT、SAT还是TOEFL、GRE,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了解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而阅读西方原版名著是了解这些知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本书的英文部分选自原著。原著有些词汇是老式的写法,现在的英汉词典大多已不再收录。为了忠实于原版,本次出版时以不修改为宜,望读者阅读时留意。
本书中文导读内容由纪飞编写。参加本书故事素材搜集整理及编译工作的还有赵雪、刘乃亚、蔡红昌、陈起永、熊红华、熊建国、程来川、徐平国、龚桂平、付泽新、熊志勇、胡贝贝、李军、宋婷、张灵羚、张玉瑶、付建平、汪疆玮、乔暘等。限于我们的科学、人文素养和英语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